【智經時事分析】紓緩治療融入社區 改善病童生活質素

2020-08-24 00:00

「健康快樂成長」相信是每對父母對孩子最真摰的期望,可惜有部分兒童身患重病,受盡病魔折磨。醫療服務先進的社會,都會為這些病童提供紓緩治療,以減輕他們的痛苦。這類服務並不限於醫院之內,紮根社區的醫護人員只要獲得適當訓練和支援,也可為紓緩治療出一分力,協助重症兒童活得精采。

世衞定義,紓緩治療是指透過及早識別致命疾病所帶來的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問題,作出完善評估和治療,從而預防和減輕患者的病痛,以改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素。不過,「紓緩」並非等同善終服務,而是由確診一刻開始,積極減輕病患的身心煎熬;而善終服務一般是指病人在其生命最後三至六個月期間,所需要的照顧及護理服務。

其實除了長者,兒童也是紓緩治療的服務對象。重症兒童或因病況反覆,隨時出入深切治療部數十次,不斷注射針藥或插喉。紓緩治療按照病童和其家人的選擇和需要,度身訂造照顧計畫和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減輕其痛苦,亦可支援患者重返家居和學校生活,並協助家屬護理病童,並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

患有小腦衰退症、脊椎側彎等多重疾病的小穎(化名),因為抽筋和肺炎經常入院。其後本港公立醫院的兒童紓緩治療團隊,為小穎制訂照顧計畫,讓她盡可能留在家中生活和上學。團隊派出社區護士上門,教導其媽媽操作小穎在家必須使用的醫療設備。團隊又邀請駐特殊學校護士及小穎媽媽,一起制訂照顧計畫,並透過電話支援學校。紓緩治療介入後,小穎不但可以回家和上學,健康亦有所改善。

在香港,兒童紓緩治療服務主要由各所公立醫院的兒科部門提供,亦有由兒科醫生、護士、社工、物理治療師等組成專門的跨專業兒童紓緩治療團隊。民間方面,香港兒童癌病基金多年來為晚期癌症及重症兒童,上門提供紓緩護理服務。

雖然香港約二十年前開始已經設有兒童紓緩治療,惟發展遠較成人紓緩治療落後。有見及此,醫管局於一七年制定了《紓緩治療服務策略》,就改善兒童紓緩治療服務釐定了策略,包括設立全港性的兒童紓緩治療服務、和主診團隊合作建立共同護理模式,以及加強社區支援服務。

在一八年啟用的香港兒童醫院,已建立一支跨專業的兒童紓緩治療團隊,負責統籌全港的兒童紓緩治療服務發展。

惟香港兒童紓緩學會前主席李志光教授於一八年估計,本港每年有一千五百名病童需要紓緩服務,兒童醫院團隊短期內難以滿足需求。在社區對重症兒童的支援有限的情況下,還有甚麼方法使更多兒童受惠?

其實,作為持續醫護過程的首個接觸點的基層醫療,也可在紓緩治療上出一分力,以覆蓋所有有需要的病患,並減輕其對醫院的依賴。世衞指出,最好方案是為提供兒童紓緩治療服務的臨牀醫生,提供全面的兒科培訓,但普通科醫生、家庭醫生和基層醫療護士均應接受相關基礎訓練,以提供基本的兒童紓緩治療,包括使用針對特定年齡的方法來評估兒童症狀。

在澳洲,由於地理距離和人手問題,醫院的專業兒童紓緩治療團隊,未必能為所有有需要病童直接提供護理服務,但他們透過主導並統籌照顧計畫,支援社區服務提供者,並為診治方法和藥物處方提供建議,為更多想留在家中生活直至離世的危重兒童服務,滿足其在家居環境的護理需求。在專業兒童紓緩治療團隊持續建議和支持之下,當地普通科醫生可以在臨牀檢查、管理症狀,以至在有需要時開出死亡證明方面發揮作用;其角色亦延伸至病童家庭支援。

至於其他社區醫護人員,也可各展所長。例如,有一個由護士組成的兒童社區及紓緩治療護理小組,與病童家庭及其他專業醫護人員合作,則可以在社區提供高水準的個人化護理,如上門提供熟練護理及支援家屬、進行物理治療、協助準備家居護理所需的醫療用品等,讓病童在家居或社區包括學校及託兒所得到照顧。

值得注意的是,社區醫護人員可能只從書本學習而欠缺紓緩治療的實際經驗,因而覺得力有不逮。因此,讓他們能夠在有需要時獲取專業兒童紓緩治療醫生的意見,將有助維持服務質素。

回家休養是不少重症兒童的心願。政府正透過於全港十八區逐步建立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相信若醫管局能夠與地區康健中心牽頭的基層醫療網絡合作,在社區持續支援兒童紓緩治療,將使不少病童可安心回家生活與家人團聚。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