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纾缓治疗融入社区 改善病童生活质素

2020-08-24 00:00

「健康快乐成长」相信是每对父母对孩子最真摰的期望,可惜有部分儿童身患重病,受尽病魔折磨。医疗服务先进的社会,都会为这些病童提供纾缓治疗,以减轻他们的痛苦。这类服务并不限于医院之内,扎根社区的医护人员只要获得适当训练和支援,也可为纾缓治疗出一分力,协助重症儿童活得精采。

世衞定义,纾缓治疗是指透过及早识别致命疾病所带来的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问题,作出完善评估和治疗,从而预防和减轻患者的病痛,以改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素。不过,「纾缓」并非等同善终服务,而是由确诊一刻开始,积极减轻病患的身心煎熬;而善终服务一般是指病人在其生命最后三至六个月期间,所需要的照顾及护理服务。

其实除了长者,儿童也是纾缓治疗的服务对象。重症儿童或因病况反覆,随时出入深切治疗部数十次,不断注射针药或插喉。纾缓治疗按照病童和其家人的选择和需要,度身订造照顾计画和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减轻其痛苦,亦可支援患者重返家居和学校生活,并协助家属护理病童,并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

患有小脑衰退症、脊椎侧弯等多重疾病的小颖(化名),因为抽筋和肺炎经常入院。其后本港公立医院的儿童纾缓治疗团队,为小颖制订照顾计画,让她尽可能留在家中生活和上学。团队派出社区护士上门,教导其妈妈操作小颖在家必须使用的医疗设备。团队又邀请驻特殊学校护士及小颖妈妈,一起制订照顾计画,并透过电话支援学校。纾缓治疗介入后,小颖不但可以回家和上学,健康亦有所改善。

在香港,儿童纾缓治疗服务主要由各所公立医院的儿科部门提供,亦有由儿科医生、护士、社工、物理治疗师等组成专门的跨专业儿童纾缓治疗团队。民间方面,香港儿童癌病基金多年来为晚期癌症及重症儿童,上门提供纾缓护理服务。

虽然香港约二十年前开始已经设有儿童纾缓治疗,惟发展远较成人纾缓治疗落后。有见及此,医管局于一七年制定了《纾缓治疗服务策略》,就改善儿童纾缓治疗服务厘定了策略,包括设立全港性的儿童纾缓治疗服务、和主诊团队合作建立共同护理模式,以及加强社区支援服务。

在一八年启用的香港儿童医院,已建立一支跨专业的儿童纾缓治疗团队,负责统筹全港的儿童纾缓治疗服务发展。

惟香港儿童纾缓学会前主席李志光教授于一八年估计,本港每年有一千五百名病童需要纾缓服务,儿童医院团队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在社区对重症儿童的支援有限的情况下,还有甚么方法使更多儿童受惠?

其实,作为持续医护过程的首个接触点的基层医疗,也可在纾缓治疗上出一分力,以覆盖所有有需要的病患,并减轻其对医院的依赖。世衞指出,最好方案是为提供儿童纾缓治疗服务的临牀医生,提供全面的儿科培训,但普通科医生、家庭医生和基层医疗护士均应接受相关基础训练,以提供基本的儿童纾缓治疗,包括使用针对特定年龄的方法来评估儿童症状。

在澳洲,由于地理距离和人手问题,医院的专业儿童纾缓治疗团队,未必能为所有有需要病童直接提供护理服务,但他们透过主导并统筹照顾计画,支援社区服务提供者,并为诊治方法和药物处方提供建议,为更多想留在家中生活直至离世的危重儿童服务,满足其在家居环境的护理需求。在专业儿童纾缓治疗团队持续建议和支持之下,当地普通科医生可以在临牀检查、管理症状,以至在有需要时开出死亡证明方面发挥作用;其角色亦延伸至病童家庭支援。

至于其他社区医护人员,也可各展所长。例如,有一个由护士组成的儿童社区及纾缓治疗护理小组,与病童家庭及其他专业医护人员合作,则可以在社区提供高水准的个人化护理,如上门提供熟练护理及支援家属、进行物理治疗、协助准备家居护理所需的医疗用品等,让病童在家居或社区包括学校及托儿所得到照顾。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医护人员可能只从书本学习而欠缺纾缓治疗的实际经验,因而觉得力有不逮。因此,让他们能够在有需要时获取专业儿童纾缓治疗医生的意见,将有助维持服务质素。

回家休养是不少重症儿童的心愿。政府正透过于全港十八区逐步建立地区康健中心,提供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相信若医管局能够与地区康健中心牵头的基层医疗网络合作,在社区持续支援儿童纾缓治疗,将使不少病童可安心回家生活与家人团聚。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