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公大公開徵集新校名 黃玉山:冀名副其實
2020-08-24 00:00
「開放大學/公開大學」最初起源自英國,意指提供兼讀、遙距課程的大學,全球多地亦有同類並同名稱的院校。黃玉山坦言,香港創立公大亦因當年社會對在職進修、遙距及兼讀學位有需求,但隨著教育改革進程、公大開辦全日制課程後已逐漸不同,二〇一一年起至今,公大收生結構更變成以全日制學生為主。「準確些說,公大已完成其歷史使命」,黃玉山以新加坡同類型大學亦有改名為先例,指校名須「名副其實」,「不然便像西餐廳取中餐廳名字,那樣是『名實不副』。」
黃玉山又表示,早在一四年上任校長前已聞相關討論,惟一直擱置。然而近年不少畢業生及教師均持續反映,校名對他們造成不便,「例如求職時被認為讀兼讀學位、無公開試學歷;到海外交流時,奇怪『公大』教師為何會做研究等,需要一一解釋。」他表示,趁去年創校三十周年、探討未來發展方向之際,校董會終於正式拍板通過議案,開展連串諮詢,又成立大學名稱評選委員會,籌劃徵集評選新校名事宜。
校方去年就師生、校友曾舉辦多次諮詢活動,獲普遍支持,今年四、五月進行的網上調查,二百六十三名學生中亦有七成人支持。黃玉山指,過往諮詢中有個別校友代表不理解為何改校名,但向他們解釋後均會接受,惟網上調查游說反對學生較有難度,「但我們有渠道讓他們反映意見。」他亦承認,去年社會運動後,學生與校方關係有隔閡,「但我們會慢慢解釋,此事是為他們好,持反對意見的僅很少數。」
公大今起正式在網上向公眾徵集中英文校名及簡稱,並須附上相關解釋。黃玉山稱評選有八大要求,包括要有獨特代表性、反映大學長遠發展、發音無奇怪諧音、無負面意思,以及不因當前社會事件而取具政治和宗教意味名字等。「徵集名稱後,委員會將盡快選出新校名,並提交立法會審議,希望一年多時間便可成事。」他又指,成功改名後再處理畢業證書、校徽設計等其他問題,強調即使改名,公大與政府關係、校董會架構等亦不會有變化。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