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推動社區參與 同建共融海濱

2020-08-22 00:00

疫情之下,海濱發展的工作並無間斷。我們期望在疫情減緩之時,可以盡快開放更多公共空間,成為市民「宅度假」(staycation),消閒「唞氣」的好去處。

海濱事務委員會在六月份討論了「西營盤東邊街北休憩用地」的設計。這項工程有別於傳統公園工程的做法,工程部門作出了新嘗試,聘請了擁有相關地方營造及公眾參與經驗的外間機構,擔任遊樂設施顧問,為整個公共空間進行綜合設計,以「跨代共融」為概念,為休憩用地的不同部分提供嶄新、多元化和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享用的遊樂設施。其中的焦點包括善用現時「捐山窿公園」渠桶位置和周邊範圍,設置一個跨代共融遊樂空間;顧問亦建議設置一個具規模的嬉水區,提倡親水文化。

為了讓未來的設施更迎合使用者的需要,海港辦事處和顧問近期花了一個星期,於該段海濱實地工作,親身了解現時大眾使用海濱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想法。團隊的工作時間從清早到夜深,平日和周末,務求收集和掌握不同時段不同使用者的意見。

在這時候進行社區參與,除了讓工程的詳細設計工作能適時推動外,亦為疫後海濱發展的「新常態」,帶來一點啟示。同時,公眾參與的方式,亦需要考慮疫情,作出調整,透過適切的防疫措施,保障市民和員工的安全。

雖則如此,公眾參與的程度超乎顧問預料。顧問團隊在該處海濱的大蔭棚,架設五塊大畫架,展示不同的設計選項,讓市民利用蓋章表達其心頭好。結果不少經過的市民主動停下來,表達意見。一些受歡迎的設計,蓋章的空間更不敷應用,顧問需要臨時加印展板。另外,市民亦主動與顧問團隊一對一面談,分享使用心得。顧問原來的目標,是在一星期內收集約一百份的調查意見。結果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已經超額完成。

我們的「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亦可讓市民親臨現場先體驗這段海濱的獨特環境,再表達意見。相對過去「閉門造車」式的公眾參與更加「貼地」。

顧問團隊將詳細分析所收集到的意見。根據初步觀察,不少使用者期望未來工程可增加該處海濱的遮陰,並多設面向海濱的座椅。他們亦十分歡迎設置嬉水噴泉(dry water fountain)。這類親水設施在外國的公共休憩空間甚為普遍。香港的家庭亦十分喜愛,但往往需要花費不菲前往主題公園方可享用。在維港海濱設置人人可享的親水設施,不但可以提升海濱的吸引力,亦為實踐平等共融社會踏出一大步。

顧問的工作亦帶來一些新觀察:隨着中西區海濱的貫通,早上的海濱除了是晨運跑步的地方,原來亦已成為一些上班族前往商業區工作的步道;至於該處黃昏觀賞日落的人群,亦不亞於深受歡迎的「天空之鏡」和卑路乍灣海濱長廊。

海濱獲得市民的歡迎,對委員會推動發展更多姿多采、交通暢達的海濱空間,是一個莫大的鼓舞。

吳永順(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