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專家指港抗疫策略增社會成本
2020-07-20 00:00
張文宏指,內地局部地區出現小規模聚集性病例,是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點,北京和烏魯木齊在疫情發生之後,馬上重拳出擊、開展大排查,快速開展精準的「應檢盡檢」,背後的決心是做到「零遺漏」、「持續接近零病例」。至於香港的策略是「應症就診」,沒有好像北京在再出現病例後,就迅速開展大排查和普篩,背後是基於香港將疫情控制在「低水平」,而不是「清零」的概念。
他續稱,雖然對於短期醫療資源的耗費相對少,但由此帶來的疫情長期波動,導致的社會經濟成本可能會更高。他表示,疫情「清零」和疫情長期處於低水平,背後有複雜的社會因素,但相信目前北京和烏魯木齊的防控措施對內地來說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在香港,全港社區抗疫連線總召集人陳振彬呼籲政府即時堵塞防疫漏洞,全面普及為市民進行核酸檢測;並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方面,以最大幅度減少人群交流聚集、互相感染;盡快就設立備用醫療設施徵求不同地區居民的意見。他亦希望特區政府在必要時請求中央協助,派出更多內地醫療機構和專家,來港支援檢測工作,以便廣泛為全體市民進行病毒檢測,找出疫情源頭的同時,查驗病毒是否出現變異。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形容現時是「全城撲水救火」,每日都有數萬人有輕微病徵,政府根本不能夠應付。他建議,政府現時應優先處理有風險因素及有病徵的人士,其次為有風險因素但沒病徵的人士,最後才為有病徵的人士。
他續指,有病徵的人士亦應分為三類,如屬嚴重病徵如發燒及氣促等則可去醫院的急症室做測試,病徵輕微者則可先在家居自我隔離,如病徵依然持續,才到私家醫生做測試,「如果過幾日,病徵沒有了,就在家自我隔離多幾日。屆時即使你患上新冠肺炎,都已經沒有傳播性。」至於盲目作全民篩查只會令檢測工作拖到很慢,認為要截斷傳播鏈需要篩檢、流行病學調查及隔離三樣配合才有效。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