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推動社區參與 共建多元海濱

2020-07-18 00:00

過去半年,香港受疫情影響下,學校停課,主題公園關閉,不少社區設施停開;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愛好旅行的香港人不能出外旅遊,一到假期,紛紛跑到郊外離島去,為的就是親近大自然,享受夏日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來到維港海濱,也見不少市民如常跑步釣魚,或是在草地上閒坐與大自然接觸。

近日也被傳媒問到:在疫情下,海濱事務工作有否受到影響?

事實是,疫情少不免對香港各界帶來影響。正正如此,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海濱,為市民的抗疫日常帶來多點朝氣和活力,令大家在口罩下也可以充滿笑容。

因此,我們沒有讓海濱的工作停下來。相反,在平衡公共衞生風險後我們適當調整工作策略,例如把重心放在規劃和構思新項目之上,務求在疫情緩和之時可立即推出項目。其中一個例子,是構思在添馬至灣仔一段的海濱長廊設置不同「期間限定」擺設,令市民每次到訪時有新的體驗。我們在六月中增添了十二個星座天使的布置,又在端午節加設了以糭子作主題的微型藝術裝置,為市民提供多個打卡機會。

在北角海濱,欄杆上也出現了一對針織愛神公仔,為海濱遊人送上祝福。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原來計畫與民間組織「活現香港」合作,舉辦不同和海濱有關的導賞團,但因疫情關係,推廣轉為網上形式。筆者也參與了短片的拍攝,藉此向市民宣傳海濱,增加大眾對海濱的認識。

另一方面,我們亦沒有放下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自四月開始,我們引入網上會議安排,供委員在家參與會議,在減低社交接觸的同時,加快審議不同海濱項目。

維港是屬於市民大眾的。因此,筆者一直深信,要讓市民對海濱有歸屬感,海濱的建設就不應單由政府和海濱事務委員會閉門造車。事實上,我們近年積極把海濱議題帶到社區,鼓勵不同持份者,包括區議會、年輕人、藝術團體等參與海濱建設工作;並透過他們的視野,為海濱增添不同的元素,令更多人認識海濱。

例如,在中西區區議會的推動下,西區海濱的「捐山窿公園」由一班本地學生和年輕設計師做設計,再由社區團體在公園舉行不同的活動。

我們亦邀請了一些本地團體和藝術家參與海濱創作。安泰微型工作室在添馬至灣仔一段的海濱長廊以微型作品展示香港文化,創作更放置於不同高度上,方便身體有不同需要的人士觀賞,以達到社會共融的目標。本地針織藝術塗鴉工作室La Belle Epoque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欄杆上放上手織公仔,定時更換,與當地居民分享作品,並在社區媒體交流。

為推動跨專業合作,我們通過短期租約,把卑路乍灣海濱的一幅用地交由非牟利機構發展為社區園圃。團隊結合各界別的專才,包括耕種、建築和社福,聯繫社區不同人士。

此外,我們更積極引進多方資源。香港藝術中心推出路過北角項目,舉辦社區工作坊、導賞團和放置公共藝術裝置,從而啟發公眾對北角的公共空間和海濱的思考。有關項目獲「市區更新基金」資助。

筆者經常強調:「海濱不應只是個公園。」相反,這是一個極佳的實驗場,讓社區不同持份者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吳永順(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