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織物新技術 仿皮膚增透水率

2020-05-2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踏入夏季,天氣濕熱多雨,衣服亦因出汗濕透造成不適,理工大學科研團隊花四年時間,參考人體皮膚疏水及排汗模式,成功研發一種嶄新的紡織物料處理技術,在布料上建立「肝腺」排出用家汗液,其透水率高於現時巿面上最好的商用防水透氣性織物十五倍,保持衣服乾爽,此外具極佳防水及透氣性能,適合製作醫療保護衣、運動服裝等。

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范金土指,現時常見具吸濕排汗功能的紡織布料,惟疏水性低,無法排斥雨水等外來液體,在吸汗後會變重並黏附在皮膚上,造成不適;具疏水功能的布料,內部亦無法吸濕排汗。團隊花四年時間,成功研發「仿皮膚」單向導水紡織物料處理技術。

范金土稱,技術能應用在不同紡織物料,首先於織物基本材料上,例如棉質布料,塗敷包含二氧化鈦納米顆粒的疏水材料,令織物具疏水性;之後在疏水織物上覆蓋具有點狀小孔的塑料片,再進行等離子照射,從而改變其性能,在織物上形成平均分布的單向液體傳輸的點狀通道,「設計模擬人體皮膚汗腺功能,水滴能從布料底部,經點狀通道排出。」

經實驗證實,完成加工的織物透水率,遠高於現時巿場上最好的商用防水透氣性織物十五倍,他稱,以點狀通道相隔一厘米計,每小時能排出六千六百克汗水,亦高於人類運動時,每小時排出的汗水;經循環摩擦測試逾一萬次後,性能仍能保持良好,不會有明顯變化,具有優異的耐磨性。

范金土稱,整個研究經費約三百四十萬元,獲創新科技署、理大、美國康奈爾大學等資助,現時技術仍在實驗室階段,未來將進一步研究應用在大面積布料上、以及等離子照射外,製作點狀通道的方法,進一步提高防水性能,亦會進行真人測試,冀技術更有效可行、且標準化,他相信加工後的織物可用於製造醫療保護衣、運動服裝等。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