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六學者獲邵逸夫獎 頒獎禮延明年舉行

2020-05-2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邵逸夫獎踏入第十七屆,今年共產生六名得獎者,當中天文學獎由研究活躍星系核基本理論的美國學者羅傑.布蘭福德獨得;研究光遺傳技術,為治療腦神經疾病帶來曙光的三名科學家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及格奧爾格.內格爾奪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獎則由致力研究《表示論》的兩名學者亞歷山大.貝林森及大衛.卡茲丹獲得。大會宣布因新冠肺炎全球流行,首次把頒獎典禮延至明年舉行。

今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英國的格羅.米森伯克,以及來自德國的彼得.黑格曼、格奧爾格.內格爾共同奪得,他們突破性地把光學及遺傳學結合,研發光遺傳技術,為神經科學家從人腦八百六十億個神經細胞中,控制個別神經細胞活動提供方法,改革神經科學發展。

邵逸夫獎理事會成員、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解釋,該技術通過把光敏蛋白植入神經元中,便如同在大腦中加入一個可由光控制的「調節器」,只須改變光波長,便可令神經細胞變得活躍,或壓抑其活動,為治療及研究情緒病、柏金遜症、阿茲海默症等腦疾病帶來曙光。

陳偉儀強調,技術「絕對可應用於人體」,惟現時仍有未解問題,如神經細胞活動被過分壓抑或激發的後果及處理方法等,相信仍需五至十年方能進行臨牀研究,「若應用於藥物成癮者身上,便可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活動,有助戒毒。」

天文學獎由美國學者羅傑.布蘭福德奪得,表揚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對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暨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解釋,活躍星系核即星系形成初期、在中心把周遭物體「吞噬」巨大黑洞,「該研究為理解人類身處的銀河系,乃至宇宙各個星系的誕生、形成與滅亡等奠下基礎。」

至於數學科學獎,由美國學者亞歷山大.貝林森及以色列學者大衛.卡茲丹獲得,表揚他們對《表示論》及許多數學領域的重大影響和深遠貢獻,亦是歷屆首次有以色列學者獲獎,楊綱凱指《表示論》涉及複雜抽象概念,簡單來說,即是把「一」的概念以符號「數字一」表示。頒獎典禮因應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延至明年舉行,為歷屆首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