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與子不偕老 「銀髮離婚」須有法
2020-04-20 00:00不少婚姻是由兩個人懷着同偕共老的心願開始,但亦有老夫老妻最終選擇分開,投入新生活。近年,多個國家都出現中高齡離婚率上升,形成「銀髮離婚」現象,不但其原因備受關注,離婚長者所需的支援,也值得社會討論。
此外,美國人口普查局及全國衞生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當地每一千名二十五至三十九歲已婚人士中,已「離婚」的由一九九○年的三十人,減少至二○一五年的二十四人;但五十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則由五人增至十人,升幅達一倍。
雖然上述統計包括在較年輕時分開的離婚人口,未必全屬於「銀髮離婚」,但在各地仍引起不少關注。
美國有研究人員利用社會調查機構General Social Survey(GSS),就市民對離婚取態的數據進行分析。該機構把隨機抽樣的受訪者分為多個年齡層,再問他們是否同意離婚是解決婚姻危機的最佳方法。結果發現,各年齡組別的受訪者於一九九四至二○○二年間,對問題的取態沒大變化;惟於二○○二至二○一二年間,所有年齡組別表示同意的比例均有顯著上升。
研究人員認為,愈來愈多年長人士同意離婚屬可接受的解決方案,是由於他們傾向不再受一生一世的婚姻價值觀規範。
除此之外,再婚者更易離婚,也部分解釋了「銀髮離婚」的現象。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指,在一九四六至一九六四年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在成年初期的離婚率相當高,當中不少人在稍後時間曾再婚。而當地五十歲或以上夫婦中,再次離婚的個案較首次離婚多出一倍。而在二○一五年的離婚個案中,有四成八曾經再婚。
分析GSS數據的研究人員指,再婚人士雙方的性格差異一般較大,二人能維持婚姻關係的時期較短,而且曾經歷離婚的人再婚後,當婚姻關係遇上低潮時,較傾向選擇再次以分開解決問題。
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亦是「銀髮離婚」上升的原因之一。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字,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於二○○○至二○一六年間,由六十六點五歲上升至七十二歲。去年一名退休規劃顧問在美國財經雜誌發表文章,指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平均預期壽命較以往世代長,他們在五十多歲時仍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希望在婚姻關係中尋找更多快樂。說到底,離婚不一定是悲劇,反之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銀髮離婚」衍生的問題仍值得社會關注。
美國一名老人精神專科醫生說,不少剛離婚的長者會出現抑鬱、焦慮等,又指出精神困擾或會引發身體毛病,例如抑鬱會增加患上心臟病、柏金遜症的風險。除了情緒影響,輔導機構Good Therapy發表文章指,年長夫婦離婚或要處理分配退休金、物業等,而財產經分配後,其中一方或雙方的經濟狀況會較以往不同,使他們感到壓力。
在香港,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五十至五十四歲的女性,在一九九一年的離婚或分居人口比例為百分之二點三,到二○一六年達百分之十點二,上升七點九個百分點;至於四十至四十四歲的女性,在同一時期的相關比例僅增加五點七個百分點,可見「銀髮離婚」的趨勢可能在本港出現。
不論是年輕或年長夫婦,假如遇上婚姻問題,或是離婚後出現負面情緒,均可向專業機構尋求輔導。例如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有提供婚姻治療服務,幫助處理困局。
此外,近年日本流行「卒婚」,有關概念源於當地作家杉山由美子的著作《卒婚:不離婚的幸福選擇》。「卒」是「畢業」的意思,「卒婚」即從婚姻中畢業。與「分居」不同,「卒婚」關係建立在體諒的基礎上,協助對方做想做的事。杉山由美子建議婚姻關係遇上問題的夫婦,透過旅行、短暫分開等方式,重新審視婚姻的價值。
婚姻對每個人的意義也有不同,其實夫妻之間相處在乎信任及尊重,即使沒法挽手一輩子,也可互送祝福。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