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珊瑚飲食習性 解構高溫抗白化能力

2020-04-1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珊瑚礁的狀況往往反映海洋生態是否健康。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早前研究珊瑚的飲食習性,證明珊瑚對某些營養來源的依賴,正是其對抗變暖海洋中白化的關鍵,將有助科學家、保育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預測哪些珊瑚將首先消失,以及這會如何改變整個珊瑚礁生態系統。有關研究近日已於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前沿》發表。

珊瑚獲取營養的方式可大致分兩類,包括會以帶刺的觸角「獵食」,亦會以其細胞內的海藻在光合作用下製造食物。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早前收集本港數百種珊瑚和相關藻類的資料,並將兩者進行比較,確定某些珊瑚的營養來源,實際上是依賴其寄生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所得,而相比依賴光合作用的珊瑚,獵食性強的珊瑚有着更大的珊瑚蟲。

博士後研究員Inga Conti-Jerpe解釋指,珊瑚蟲的大小是影響珊瑚體積的因素之一,不少科學家認為可能與珊瑚延遲白化的現象有關,因此團隊決定對本港珊瑚進行一次「暖化實驗」,看可否從珊瑚的飲食習性預測其承受高溫環境的時間和能力,亦即觀察有否褪色和白化。實驗結果印證,珊瑚若本身獵食性較強、較少依賴光合作用取得營養,其於高溫下對抗白化的能力會相對較強。

研究項目負責人、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David Baker認為,研究結果有助預測隨著海洋變暖,哪些珊瑚物種更有可能生存,「不幸的是,我們發現過去珊瑚礁的修復工作,經常用上最易受海洋溫度影響的物種。為確保復修工作的長期成功,我認為應將重點轉移到抗漂白力強的珊瑚物種上。」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