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珊瑚饮食习性 解构高温抗白化能力

2020-04-16 00:00

(星岛日报报道)珊瑚礁的状况往往反映海洋生态是否健康。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早前研究珊瑚的饮食习性,证明珊瑚对某些营养来源的依赖,正是其对抗变暖海洋中白化的关键,将有助科学家、保育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预测哪些珊瑚将首先消失,以及这会如何改变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有关研究近日已于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前沿》发表。

珊瑚获取营养的方式可大致分两类,包括会以带刺的触角「猎食」,亦会以其细胞内的海藻在光合作用下制造食物。港大生物科学学院及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早前收集本港数百种珊瑚和相关藻类的资料,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确定某些珊瑚的营养来源,实际上是依赖其寄生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得,而相比依赖光合作用的珊瑚,猎食性强的珊瑚有着更大的珊瑚虫。

博士后研究员Inga Conti-Jerpe解释指,珊瑚虫的大小是影响珊瑚体积的因素之一,不少科学家认为可能与珊瑚延迟白化的现象有关,因此团队决定对本港珊瑚进行一次「暖化实验」,看可否从珊瑚的饮食习性预测其承受高温环境的时间和能力,亦即观察有否褪色和白化。实验结果印证,珊瑚若本身猎食性较强、较少依赖光合作用取得营养,其于高温下对抗白化的能力会相对较强。

研究项目负责人、生物科学学院及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副教授David Baker认为,研究结果有助预测随著海洋变暖,哪些珊瑚物种更有可能生存,「不幸的是,我们发现过去珊瑚礁的修复工作,经常用上最易受海洋温度影响的物种。为确保复修工作的长期成功,我认为应将重点转移到抗漂白力强的珊瑚物种上。」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