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責任論易被曲解「稱霸」

2020-04-0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疫情在國際蔓延之後,中國隨即開展了史上「涉及範圍最廣」的對外抗疫援助。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認為,中國官方強調的「大國責任」,容易被國外曲解成「要藉此機會『稱霸』」,他建議中國應放棄高調舉措,回歸「人道關懷」層面,才有可能增強軟實力。

上月三十一日,官方《人民日報》海外版在頭版刊登題為「這個春天,全球蕩漾着『中國溫暖』」的文章,宣傳中方對外援助。北京也頻頻強調此舉是「投桃報李」及「大國責任」。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出席G20電話會議時,指疫情防控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擔當」。

對於有西方輿論質疑中國是「別有用心」,鄭永年教授向本報分析,中國官方所說的「大國責任」容易被國外曲解成「要藉此機會『稱霸』」,民間的民族主義的「中國要崛起了」等說法也幫助了西方的反華力量。他說,「(中國)援助的實際行動賺來的這種信用、信譽,基本上被媒體、宣傳部門、外交部門消費掉了。」

鄭永年表示,中國現在逼切需要的不是「口水戰」、不是「爭霸權」、不是互相「妖魔化」,應該放棄高調舉措,並向外界強調對外援助是基於「人道主義」。他指出,「『人道主義』是國際秩序最基本的點」,也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這樣才能爭取到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我認為這樣會給中國帶來很多軟實力」 。

作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中美此前持續「口水戰」。鄭永年研判,美國在此次疫情自顧不暇,沒有提供西方國家較多的公共服務,所以其「軟實力」會有所下降,但「美國的硬實力可能不降反增」。他提醒道,「中國不要太驕傲」,因為中國的繼續崛起取決於中國的外交、輿論做得好不好,「現在為止,我覺得做得不怎麼地」。

疫情的全球爆發引發了經濟、社會及政治多重危機,鄭永年認為西方國家在此次疫情中這麼「狼狽」主要緣於「全球化」。因為「全球化」把口罩、防護服、醫療用品等的產能轉移至其他國家,包括「世界工廠」——中國。反之,中國能有效控制疫情除了「舉國體制」,還得益於「全球化」。

不過在鄭永年看來,疫情後「全球化」可能回到八十年代以前的狀態,「歐美、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肯定會把能影響國家利益、老百姓安全衞生的產能都轉移回來」。他最後總結道,「所以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不光是國際秩序的問題,還要重新定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