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華抗疫外交棄高調 回歸人道關懷

2020-04-0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新冠病毒疫情襲擊全球,中國在控制疫情之後,開展積極主動的「抗疫外交」,派遣醫療隊伍及物資馳援世界,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國際上獲得認可,但亦引起西方警惕。歐盟早前警告,中國正利用疫情擴大其政治影響力。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接受本報訪問建議,中國應該放棄高調舉措,回歸「人道關懷」層面。南京大學教授朱鋒受訪亦認為,中國本次外交表現能否給自己加分,取決於是否保持樸素和低調。

由福建省衞健委選派的中方抗疫醫療專家組,昨天抵達馬尼拉,協助菲律賓應對疫情。目前中國已對八十三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主要以醫療物資和技術為主的抗疫援助,物資包括測試劑、口罩、防護服、額溫槍、呼吸機等。一些地方政府亦向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城市捐贈物資。包括阿里巴巴和華為等大企業,向西班牙、比利時和愛爾蘭等國運送醫療設備。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鄧波清稱,「此次對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

「理直氣壯,世界應該感謝中國」,與此同時,官媒爭相報道中國「戰疫」有功,稱中國「驚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犧牲和付出,為全世界贏得寶貴的抗疫時間窗口,中國還向其他國家分享經驗、捐贈物資,處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及大國擔當。中國的付出亦得到一些國家的高度評價。南非總統盛讚,中國為全球抗疫樹立榜樣。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迎接中國醫療隊,深情親吻中國國旗,更被大批官媒輪番報道。

不過,中國的海外援助能否達到期待的外交效果,仍尚待觀察。白宮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堅持認為,中國正在以提供物資的方式進行「宣傳」。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早前對中國的「慷慨政治」發出警告,敦促歐盟國家準備好迎接一場「全球話語權之戰」中的「影響力之爭」。BBC亦引述多位學者相信,中國大規模對外援助是為了跟美國戰略競爭,爭取更長遠的全球領導力地位。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近日在記者會反問,「那些陰陽怪氣說風涼話的人,他們到底為抗擊疫情做了甚麼?難道他們真的希望中國此時無動於衷嗎?見死不救嗎?」

「中國不要關起門來說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對本報指出,當前中國爭取話語權顯得尤為重要,「應該說些外國人能聽得進去的,而不是人家聽不懂的、高深的哲學上的東西。」他建議,中國須放棄現在的高調舉措,並向外界強調對外援助是基於「人道主義」,因為回歸到人的生命最容易被理解。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亦認為,全球疫情之下,如果中方媒體從「感恩外交」基調的去宣傳,「我支援你,你就要歡迎我,給我好處,」就自己降低了外交品格和道德形象,受援國的看法也會隨之變味,中國會被認定過於功利,是在利用疫情施展外交影響力,贏得市場。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