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環保實踐也有性別差異?

2020-03-23 00:00

一個家庭應該「男主外,女主內」﹖社會普遍對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領域應扮演的角色,仍抱有慣性觀念,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例如有女性因被認定為家庭照顧者,而限制了個人職業路向。近年國際社會掀起一股消除性別定型的風氣,這股風氣更殺入環保界,關注環保行為中的兩性差異(Eco gender gap),即大眾有否身體力行實踐環保,原來也受性別定型所影響。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過有調查顯示,重視環保的女性比例比男性多。香港中文大學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在一六年進行調查,以電話訪問了一千零一十七名十五歲或以上本港居民,發現在調查列舉的十項環保行為,大部分均是女性實踐比例高於男性,當中差距較大的有減少包裝及購物袋(十八點四個百分點)及減少用電(十二點八個百分點),只有每天洗澡少於五分鐘是男性(百分之二十六點二)比女性(百分之二十一點八)為高。

在英國,市場調查公司Mintel的調查也發現,有七成一的女性受訪者自認有努力過更加環保的生活,較男性受訪者(五成九)多。

當然,若因上述調查結果而認定男性不愛地球,也有一竹篙打一船人之嫌。社會也可能忽略了不少男性的環保之舉,例如會使用背囊代替環保袋,或以可重用的水樽取代即棄膠樽。另外有數據顯示,男性在購物方面亦較女性克制,減少造成浪費。

無論如何,既然有研究顯示男性在部分環保行為上仍要多向女性學習,自然令人想探究背後原因。近年有看法認為,可能與家庭崗位的性別定型,和性別認同的威脅有關。

Mintel的分析師認為,女性比男性作更多環保的舉動,是因為女性是家庭中主要負責家務的人。香港的婦女事務委員會早年的調查也顯示,社會上對於家庭崗位的分工存在一定性別定型,女性主要負責日常起居飲食及打掃、洗衣服等家務,而男性主要負責小型維修。根據統計處一三年的調查,即使香港的婦女有工作在身,依然需要比男士負責較多家務。由女性承擔大部分家務,意味家務隨之而來的購物、回收等環保抉擇的責任均落在女性身上。

另有研究指出,部分男性對實踐環保有所顧忌,主因是怕被視為「娘娘腔」。一篇刊登在《消費者研究期刊》的研究,找來一百九十四名大學生參與實驗,要求他們想像在社區雜貨店購物時,見到一名男性或女性消費者手上拿着裝了雜貨的膠袋或可重用環保袋離開的情境,並就此消費者有多符合十一個所謂典型的男性、女性以及沒有特別性別印象的特徵評分。結果不論拿着環保袋的消費者是男是女,參與實驗者均認為該名消費者較具「女性」特質。

這批學者又招募了三百八十九名美國男性,要求他們想像收到一張超市禮品卡,然後用卡到超市購買三種產品,每種產品都有環保和不環保兩款選擇。禮品卡有兩款,一款較為女性化,反映自我性別認同的威脅,另一款則強調消費者的歲數,暗示自我年齡認同的威脅。

實驗發現,受到性別認同威脅的參與者,比起受到年齡認同威脅者,選擇環保產品的可能性較低(百分之四十一點九;百分之四十九點六)。

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表示,人們為免被視為異類,便會避免作出某些行為,確保自己符合社會典型性別形象。換個說法,就是男性為了不被別人誤會為「娘娘腔」,而避免作出一些被視為女性化的環保行為。

上述研究建議,品牌或政策制訂者在向男性推廣環保產品和環保行動時,制訂性別營銷策略,建立男性化品牌,有助鼓勵男性實行環保。惟保護環境本來就無分性別,上述建議令人不禁反問會否更鞏固性別定型,令到男性或女性只選擇從事特定環保行動,而非全面響應環保生活﹖

一些支持環保的企業,就選擇採用性別中立的推廣手法。所謂的性別中立,就是對性別和男女平等沒有正面或負面影響的政策、方案或情況。經營理念標榜可持續發展的戶外服裝品牌Pantagonia,表明不同意區分性別的宣傳手法,其公司採取性別中立策略,以整體消費者為「社會公民」的概念去推廣環保意識。

長遠而言,要縮小男女在實踐環保方面的差距,有學者認為,要先縮小兩性在家務分工的差距,例如該由誰買菜、洗衣服和打掃,同時要擺脫「可持續發展產品該有模樣」的既定想法。

不同的環保行為,社會可以見到男女落實情況有別,但其實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要令大眾不分男女,共同實行環保,社會各界包括政府和企業,應努力喚起公民的環保意識。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