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八達通】藝術網上工作坊 「走進」建築看記憶

2020-03-19 00:00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文化藝術活動都受影響,尤其一些在學校舉行的活動,因停課緣故,都不得不延期,甚至取消。然而,有些未能「入校」舉行的藝術活動,卻轉移陣地在網上舉行。Elsie知道,由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辦的「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畫」,第二階段主題——「建築」已經展開,並推出免費的網絡教育工作坊,當中包括教學短片、延伸工作紙;另外,同學可下載該計畫開發的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應用程式,在停課期間學習傳統中國藝術文化。

Elsie跟「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畫」項目經理李敏怡(Kary)傾過,她說該計畫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器物」、「建築」和「繪畫藝術」,分三年舉行,今年正是第二年。「計畫原本是派出導師,帶同器材到學校,跟同學面對面上工作坊,但因應現時疫情,又想配合『停課不停學』的理念,於是改做『網絡教育工作坊』,提供教學資源給老師,讓同學在家也可學到相關知識。」她補充,已參與計畫的學校復課後,會再安排導師帶同VR和AR器材到校,讓學生以有趣方式體驗計畫主題。

Kary說,現時「網絡教育工作坊」中的教學短片,共有兩個主題,分別為「器物」和「建築」,每個主題下再分成四條教學短片,對象是高小和初中生,學校參與計畫後,學生就可收看短片;另外,計畫的網頁亦可下載電子書、工作紙和動畫等,作為延伸的活動資源,幫助學習。

藝術教育計畫的名稱是「看得見的記憶」,意思是從現今生活中,尋找與傳統中國藝術文化相關的「痕迹」,從「看得見」的器物、建築、繪畫藝術中,發掘「看不見」、但饒富現代意義的記憶。Kary表示,八條教學短片,也是從「看得見」的事物說起,引領小朋友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器物可以看,但從建築物,卻是走進記憶。例如在『建築』的短片內,其中一個課題是『家』,導師會從古時四合院的布局講起,帶出人倫關係;又會指出四合院中央多數有庭園,並會種植,帶出和大自然共生的感覺。」此外,Kary說短片又會分別講到建築風格、形式,並分享保育知識等,同學看完短片,還可通過以輕鬆為主的工作紙,鞏固知識。

Kary說,如果學校未有報名參加「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畫,小朋友亦可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自行下載擴增實境及虛擬實境的互動體驗程式,體驗中華文化。「例如有個名為『扇子』的VR遊戲,就是讓小朋友走入一條虛擬的中式迴廊裏,把喜歡的景物放在扇子上,例如太湖石、柳樹等等,感受中華文化。」

另外,有個名為「珍貴的記憶」遊戲,就是鼓勵小朋友繪畫或拍攝屬於自己的珍貴記憶,並通過AR技術,將回憶拼貼在器物上,並和親友分享;至於四合院AR,就是讓小朋友走訪傳統四合院的每個角落,想像自己住在當中,尋找建築中的人倫與自然記憶。

Kary表示,「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畫設有專頁,有興趣的老師,可瀏覽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了解詳情及報名,小朋友亦可下載AR和VR遊戲;另外,計畫也設有Facebook專頁,日後或會挑選有趣課題,製成短片上載,有興趣的學生和老師不妨留意。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