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加強價值觀教育 內容須建共識

2020-01-20 00:00

反修例爭議持續多月,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進行檢視課程,現時進入最後階段,料今年首季向教育局提交報告。無論專責小組諮詢文件,抑或香港中學校長會日前發表的調查,均不難發現教育界普遍認同,日後須加強價值觀教育,但如何落實,似乎學界和社會仍存分歧。

中學校長會聯同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在去年九月訪問逾一千二百多名校長及教師,結果發現受訪者最普遍認為要加強的共通能力,包括學生的人文素養、尊重多元意見及文化,比例高達九成一。研究是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教育2030學習指南」,強調學生面對變化中的環境,須具備三種能力,分別是適應力、好奇心、開放思維等「創造新價值」、同理心等「協調矛盾和困境」,以及自我管理、解決問題等「承擔責任」。

本港中小學的課程框架,相比OECD來說不少理念「超前」放進課程,專責小組去年的諮詢文件亦建議,應優先推行和持續檢視價值觀教育,以配合社會急速變化及應對數碼時代的新問題。所以,教育界看待價值觀教育的背後思維,是如何從積極角度應對社會的變幻莫測,故學界普遍認為要加強個人轉化與變革等「軟實力」,包括處理矛盾與衝突,以及運用媒體及資訊素養等解決問題及改善現況。

然而,價值觀教育在社會討論卻是另一回事,比如有議員提出應加強經史子集,有團體建議高中必修中史科,這些建議所關注的是提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即使加強國民身分認同,與「教育2030學習指南」所提倡的理念可以並行,但課時所限,如何側重難以兩全其美,教導學生如何分辨網上資訊真偽、尊重不同意見等,學校尚有能力處理,但教導學生「協調矛盾和困境」,總得鋪陳社會不同觀點,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氣氛,隨時面對社會不同人以其觀點加以審視,學校無端被標籤的事情,以往不乏先例。

綜觀而言,價值觀教育雖然在社會矛盾下難免「兩面不討好」,但無論如何,政府與學校均不能翹埋雙手不理,關鍵是如何尋求共識,讓社會理解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否則專業領航的版本,未為公眾理解,只會使之停滯不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