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打造生態海岸 親水文化漫步紅樹林

2019-12-23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現於東涌進行填海工程,並會於東涌全新海岸設立香港首條生態海岸線,以新式海堤,如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和岩石生態海岸線,締造多元化生態設施,又會設觀景台和梯級,讓市民親近海洋,預計於二三年落成。土木工程拓展署自十月起,於小蠔灣利用長約八十二米海堤進行人工生態海岸線試驗計畫,除了善用大澳工程所挖出的淤泥,又放置特製生態磚及六種本地紅樹林樹苗,已成功發現有短槳蟹和疣荔枝螺等海洋生物「入住」。比較傳統海堤,建造生態海岸線的額外多花約六千萬元。

東涌未來的生態海岸線全長約三點八公里,佔地約三公頃,混合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和直立式生態海岸線。因應當局近年大力推動親水文化,當局計畫在生態海岸線加入觀景台和梯級,除了讓市民親近海洋,亦希望幫助需要輪椅出入的人士走近海濱。

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其處長方學誠接受訪問時表示,發展生態海岸線是由於它除了與傳統海堤一樣,可保護近岸土地,又可模仿天然海岸線的特點,提供生態環境讓海洋生物棲息。

他說,生態海岸線會以層階式,逐級放置生態磚或種植植物,由海濱走廊至防波石相距二十五至三十米,當中逐級有海堤石、紅樹林和防波石。以紅樹林生態海岸線為例,紅樹林能防止海流及風雨等浸蝕海岸線,而紅樹的落葉碎屑,是蝦、蟹及魚類的重要食物,提供多樣化的生境和繁殖地點,而紅樹林生態海岸線設置在較少受海浪衝擊的潮間帶,也會在紅樹林邊緣設置海堤砌塊,令紅樹林免受海浪衝擊。

而生態磚為特製,酸鹼值較傳統物料低,粗糙表面可供海洋生物依附居住,而潮汐池的中央設有凹洞,可在潮退時儲起海水,避免因暴曬脫水而亡;至於長出的藻類、細菌和真菌,就可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糧,吸引海洋生物居住,增加生物多樣性。

處方在水蠔灣設置的試驗場,長八十二米、闊十五米闊,放置了六組特製生態磚和種植六種本地紅樹林幼苗,包括木欖和欖李。現場所見,生態磚已長出少量海藻,紅樹林幼苗就長出數厘米。方解釋,種植本地原生品種以免外來物種影響香港的原生生態,並希望長出的紅樹林能從小適應海岸線的環境,所以沒有移植長成的紅樹林。

項目又採用於大澳進行疏浚工程所挖掘出來的淤泥,作為種植紅樹林的泥土,一方面善用本地泥土,減低引入入侵性物種的風險;又可廢料重用,以減低海泥卸置區的壓力。

項目進行兩個多月,已成功發現有短槳蟹和疣荔枝螺等海洋生物「入住」,將來的東涌生態海岸線也會參考試驗場的監察數據。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