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南發展冷待農民 本地豬恐無好「收場」

2019-12-2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非洲豬瘟肆虐內地,內地豬場撲殺大量豬隻,令供港活豬數量急跌逾半。現時本港仍有四十三個本地豬場,集中在元朗,佔本港每日活豬供應約一成半。不過自從政府早年開始發展新界東北,亦計畫元朗南發展為新市鎮擴展部分,原來有四五個豬場在發展範圍而面臨被收地,當局更明言不會保留元朗南現有三個豬場。其中一個豬場負責人指出,新界東北收地至今都未曾商討重置豬場,擔心元朗南的豬場亦無法獲當局重新覓地安置,變相同「被殺牌」無異,數個本地豬場恐逐一消失。受影響豬農指出,當內地市場大起大落時,本港豬場有穩定市場的重要作用,惟至今當局對禽畜業一直欠發展策略,亦未與他們商討搬遷或賠償問題,要求當局承諾非原址換地安頓豬場。

翻查資料,○六年全港有二百六十五個豬場,共飼養約三十三萬隻豬,佔當時本地新鮮豬肉供應約兩成;當時的衞生福利及食物局認為豬場產生相當多難以處理的公共衞生和環境污染問題,而且香港迅速都市化,認為逐步減少豬場數目做法適當,所以推出「養豬場自願退還牌照計畫」,向豬場持牌人發放特惠補助金等,及後本港持牌養豬場逐步減少至四十三個,並維持至今。

食物及衞生局統計顯示,全港豬場飼養上限為七萬四千六百四十頭,現時飼養約六萬一千隻豬,每日供應約二百九十隻活豬。漁護署表示,本地豬場主要分布在元朗新田、錦田、流浮山、古洞及西貢,其中元朗最多,有三十四個,佔整體八成,據了解全部都有供應活豬。

政府早年發展新界東北,當時已有一至兩個豬場被收地,有業界指出,至今仍未獲商討安置。而政府在二○一五年《施政報告》提出洪水橋、元朗南及新界北的棕地發展,作為中長期土地供應,一七年再提出發展元朗南新市鎮擴展部分,涉及二百二十三點五公頃,提供二萬八千五百個住宅單位,可容納約八萬八千名人口,首階段二○二七年入伙。發展範圍內涉及三個豬場,分別位於白沙公庵路、黃泥墩白沙村、木橋頭村,當局早年已表明豬場位處發展潛力用地的核心地帶,加上豬場在夏天發出臭味影響民居,將不予保留。

位於元朗公庵路的「永生農場」是其中一個受影響豬場,四十七歲負責人莊先生,其家族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開始養豬,九七年開始在上址經營十萬平方呎的農場,其中一半用地由家族擁有,另一半是租用,現時飼養四千隻豬,每日供應二十隻活豬。

莊先生十二歲已幫忙打理豬場,至今有三十五年養豬經驗。他指,二○一四年政府進行元朗南發展諮詢,後來知道將被收地,感到十分無奈,但據他了解,當局至今仍未接觸三個豬場負責人商討收地搬遷問題。

他說,曾經同另外兩個面臨「殺場」的豬農商量,明白當局在元朗南大規模覓地建屋的重要,相信豬場難獲「不遷不拆」,但要求當局另覓地點安置三個豬場,而三個場主亦接受合併豬舍用地,甚至多層式發展以節省用地,並希望保留現有養豬數目及政府為受影響豬場內的建築物作賠償。

有本地豬農指出,本地活豬佔有一定市場,受市民歡迎;今次內地爆發非洲豬瘟,內地活豬供應量急跌,令豬價飆升逾一倍,港府至今都束手無策,有業界認為是太過依賴內地供應所致,亦批評當局多年來沒有審視本地禽畜業政策,被內地市場牽着走,「本地豬場供應量雖然較少,但當內地好少豬運來時,本地活豬其實就好重要,只要扶持本地豬場發展,增加相應的供應量,變相有緩衝市場價格作用。」

對於元朗南三個豬場的安置問題,漁護署發言人表示,持牌養豬場如受到土地發展影響,可考慮申請搬遷至禽畜廢物管制區內,並需符合禽畜飼養發牌規例和規劃地政等法例。當局在不影響公共衞生及疫病防控的前提下,會以開放態度考慮業界建議,在不提高最高飼養數量、加強農場生物保安,以及減低豬隻感染疾病風險的基礎上,與業界探討搬遷或整合養豬場。至於今次搬遷及賠償安排,有關部門未有正面回應。

莊先生說,家族數代人養豬維生,擔心收地失去祖業,但現時唯有見步行步,「一個家族生意在我手上無了,自己心入面會好不舒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