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宇宙演化 發現系外行星 美瑞三學者共享物理諾獎

2019-10-09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二〇一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日揭曉,加拿大裔美國籍物理學家皮布爾斯、瑞士天文學家馬約爾和奎洛茲(兩人為師徒),為「人類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作出貢獻」,獲此殊榮。瑞典皇家科學院說,皮布爾斯的理論揭示宇宙如何演化;馬約爾和奎洛茲則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對宇宙學的洞見豐富了整個領域的研究,他的理論框架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發展起來,成為當代宇宙學的基礎。他的理論讓科學家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大爆炸後宇宙的演化。馬約爾(Michel Mayor)和奎洛茲(Didier Queloz)一九九五年宣布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行星,它圍繞銀河系飛馬座中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這個發現引發了一場天文學革命,此後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又發現了逾四千顆行星。他們的發現改變了既有認知,促使科學界重新認識行星的起源。聲明稱,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也許人類最終會找到那個終極問題即「宇宙中是否還有其他生命存在」的答案。

人類有一個永恒命題就是「從哪裏來」。正是以皮布爾斯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奠定的基礎,讓宇宙學成為一門現代科學,並迎來了長達五十年的「黃金時代」。皮布爾斯不斷完善他提出的理論框架,最終幫助塑造了人類對於大爆炸以來宇宙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認知。大約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之初是炙熱而密實的。自那以後,宇宙開始不斷擴張、變冷。大爆炸約四十萬年以後,宇宙開始變得「透明」,光線得以穿梭其中。就在這早期輻射中,記錄着關於宇宙誕生和演化的秘密。

利用他創建的理論工具和運算方法,皮布爾斯將宇宙誕生之初留下的「蛛絲馬跡」成功「解碼」。根據他的理論可以推算出,宇宙中九成五都是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而我們通常觀測到的普通物質只佔百分之五。

一九九五年,馬約爾和奎洛茲基於恒星會因行星引力變化而產生微小擺動的理論,宣布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行星。當時馬約爾是日內瓦大學教授,奎洛茲則是他指導的博士班學生。

這顆繞着約五十光年外飛馬座內類日恒星「飛馬座51」運轉的行星,被命名為「飛馬座51b」,它是一顆與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相似的氣態行星。日內瓦大學表示,他們的發現「宛如一枚炸彈在天體物理學界引爆」,「掀起天體物理學的革命」。

八十四歲的皮布爾斯出生於加拿大,任職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七十七歲的馬約爾生於瑞士,任職於瑞士日內瓦大學;五十三歲的奎洛茲任職於瑞士日內瓦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三名科學家分享九百萬瑞典克朗(約七百一十六萬港元)獎金,皮布爾斯獲得其中一半獎金,馬約爾和奎洛茲共享另外一半獎金。

皮布爾斯在諾獎發布會的電話連線採訪中說,他是與各國專注該領域的科學家一起工作才獲得靈感並取得成果,這是「科研團隊的共同貢獻」。他還鼓勵立志投身科研事業的年輕人,「如果你熱愛科學,那麼會在進入科學世界後迷戀其中」。今次是天體物理學家五年內三次得獎。瑞典今日將公布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