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首誕基因改造病猴 堅稱嚴守科研倫理

2019-01-25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中國前年領先其他國家首次成功培育出兩隻複製猴「中中」和「華華」之後,近期又結合了「基因編輯」技術,敲除「關鍵基因」,培育了一隻先天生物鐘紊亂的獼猴,然後以其為模型,成功複製「量產」出五隻有同樣疾病的複製猴,標誌着中國體細胞複製技術走向成熟。 不過因首個基因經過編輯的人類嬰兒去年也是在中國誕生,引發爭議,官方媒體報道強調,獼猴基因編輯實驗「嚴格遵循科研倫理的前提」。

首個基因經過編輯的人類嬰兒倉皇誕生,令基因編輯技術在去年底得到極大關注。不過獼猴基因編輯和複製猴實驗,昨日由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正式刊發,經過科研倫理審查以及學術評定。

新華社報道,此前,研究生物鐘紊亂問題的科學家都是用小鼠、果蠅作為實驗動物,這些動物模型與人類差異極大,制約了科學機理和治療手段的研究,建立與人類更為接近的實驗猴模型逼在眉睫。

報道稱,「在嚴格遵循科研倫理的前提下」,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專家團隊鎖定了一種生物鐘紊亂「關鍵基因」,將「關鍵基因」從猴胚胎中敲除,他們獲得了五隻生物鐘紊亂程度不同的疾病猴。為了創建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理想實驗猴模型,團隊選取其中一隻紊亂特徵最明顯的雄性獼猴,採集其體細胞的細胞核,獲得五隻複製疾病猴。專家介紹:「這說明,除了胎猴,基因修飾的、患有疾病的、雄性青年獼猴也都能批量複製。」

業內專家認為,這是中國首次實現基因編輯疾病猴的批量複製,正式進入實驗動物模型猴「量產」時代。

該研究不僅構建了國際首批生物鐘紊亂實驗用模型猴,填補了生物鐘紊亂研究缺乏高等動物模型的空白,而且攻克了獼猴複製諸多世界難題,標誌着中國體細胞複製技術走向成熟。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表示,下一步,團隊將重點針對各種腦疾病創建系列複製猴模型,研究人類腦疾病的產生機理,開發更為有效的診斷治療手段,進一步減少實驗動物使用數量。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