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非經常資助 有利自資校打造特色

2019-01-03 00:00

現時自資專上院校以市場形式運作,一窩蜂開辦同類型課程,在規模較小的院校經常發生,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建議,政府需要更加積極主動採取「並行發展」政策,較矚目措施是提供非經常資助,但如何用得其所,卻成為教育局需要思考的問題。

自資專上院校近年如雨後春筍,在市場機制之下,不少規模較小、成立時間較短的院校,開辦課程往往隨波逐流,以往不乏低成本的商科課程,近年便爭相開辦幼兒教育的副學位課程,本來自資院校開辦熱門課程,既可應付市場需求,亦能增加收生吸引力,達至持續營運是無可厚非,但「人有我有」導致院校之間欠缺獨特性,加上缺乏資助大學的支援,使得這些院校不少空泛地標榜「博雅教育」或「培育通才」,說服力稍遜,收生愈見困難。

政府既可優化「開辦課程貸款計畫」,促進院校利用貸款發展特色課程,同時也可參照台灣「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做法,提供兼具獎勵與補助經費的非經常資助,把辦學特色、資訊公開化等項目列為角逐資源的評分標準。然而,以公帑資助自資院校營運,甚至引導他們開辦特色課程,難免令他們憂慮影響自主性,不少院校堅持「自力更生」,對於接受政府直接資助,始終有所忌諱,現在正值自資教育界的「收生寒冬潮」,要提振院校變革創新的意欲,故此政府即使願意提供非經常資助,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應扮演更積極的協調角色,甚至承擔分配撥款的職能,似乎更為合理及逼切。

自資院校在市場主導下,要促進院校自發地發展課程特色,恐怕不符現實,專責小組建議政府推出支援措施,包括提供課程貸款、一筆過補助金等非經常財政支援,以提升院校配套。政府在〇一年推出耗資五十億元的「開辦課程貸款計畫」,被院校用作建校之用,近年有高教界人士倡議政府「一筆勾銷」,雖可減輕院校財政壓力,對引導院校發展特色,作用卻甚為有限。

以非經常資助支援自資專上院校,既有縮小公私營大學校院教育資源差距的作用,更重要是增加院校發展特色的積極性,為院校建立合理的市場區隔與定位,這樣始能確保自資院校的多元發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