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日誌》公演500場 陳恩碩:希望劇場成為港人生活日常

2024-08-01 00:00

《我們的青春日誌》公演500場 陳恩碩:希望劇場成為港人生活日常
《我們的青春日誌》公演500場 陳恩碩:希望劇場成為港人生活日常

由「爆炸戲棚」製作的香港本土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2018年試演,由2022年起以長壽劇的理念在港公演,至上周末累積500場,廣受好評,也力證年輕一代創意澎湃。始於8年前的一個夢想,藝術總監兼導演陳恩碩(Tom)帶來首個本地製作的廣東話長壽音樂劇。看着作品踏進另一個里程碑,他既感動亦感恩,直言帶來的不是場數成就與自滿,而是面對重重困境下,包括成本控制、演員度期、場地及票房高低潮等,團隊始終對香港劇場文化抱有寄望,「長壽音樂劇能在香港植根,推動日常的劇場文化,才是《我們的青春日誌》邁向500場的意義。」

外國可以 為何香港不能?

香港首個本地製作的長壽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是陳恩碩早年在英國修讀戲劇碩士時始發的念頭。「那時在英國,眼見一些長壽音樂劇公演幾十年依然大受歡迎,香港有很多質素高的舞台劇,卻通常只演一、兩星期便結束,覺得非常可惜。」Tom當時便思量,香港有沒有做長壽舞台劇的潛質和空間?

陳恩碩希望藉長壽劇讓劇場文化變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陳恩碩希望藉長壽劇讓劇場文化變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劇團近日邀來香港小姐向海嵐(左)演出《我們的青春日誌》。
劇團近日邀來香港小姐向海嵐(左)演出《我們的青春日誌》。
《我們的青春日誌》是一齣關於追尋夢想、愛情和人生等的勵志音樂劇。
《我們的青春日誌》是一齣關於追尋夢想、愛情和人生等的勵志音樂劇。
陳恩碩選擇以音樂喜劇為主調,讓觀眾能以輕鬆的方式睇劇。
陳恩碩選擇以音樂喜劇為主調,讓觀眾能以輕鬆的方式睇劇。
由「爆炸戲棚」製作的香港本土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2018年試演,由2022年起以長壽劇的理念在港公演,至上周末累積500場
由「爆炸戲棚」製作的香港本土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2018年試演,由2022年起以長壽劇的理念在港公演,至上周末累積500場
劇團近日邀來香港小姐向海嵐(中)演出《我們的青春日誌》。
劇團近日邀來香港小姐向海嵐(中)演出《我們的青春日誌》。

 

一齣舞台舞,觀眾由零開始去消化、接受,慢慢升溫至傳揚開去,都需要時間。縱觀過往,香港小型劇團製作的劇目,即使質素和口碑俱佳,到坊間留意時往往已到演出的尾聲,好的作品最後都被埋沒,「香港舞台劇市場較細,製作長壽劇或許可以將市場做大一點,公眾有多點機會接觸劇場,再慢慢將劇場文化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將劇場文化植根,是Tom在香港嘗試製作長壽劇的初心。

輕鬆看劇 笑着反思

受到《The Book of Mormon》和《Legally Blonde》等劇的啟發,Tom選擇以音樂喜劇為主調製作《我們的青春日誌》,「我們每日都面對現實世界,走進劇場便毋須太沉重,我希望觀眾能以輕鬆的方式睇劇,笑着反思。」Tom認為香港觀眾較易接受音樂喜劇,歌曲加上目不暇及的視覺劇果,能讓一些初接觸劇場文化的人有輕鬆的體驗。

談到在香港製作長壽劇的困難,他稱首先是要改變大眾的想法,「曾聽不少人說會在外國睇舞台劇,卻少在香港睇,因唔知好唔好睇。」他希望能以長壽劇的長期口碑,令大眾慢慢接受香港製作的舞台劇。其次是成本控制、演員度期、場地、票房高低潮等,而對Tom來說,最重要還是考慮如何引起更多人對劇場文化的興趣,讓從未走進劇院的觀眾進場、令觀眾看完再看、以至由此去欣賞其他劇,「是一個個的考驗,壓力沒停過。」

期望前往世界巡演

觀眾的實際支持,成了他的強心針,《我們的青春日誌》於上周末剛公演500場,「知道有些觀眾看了四、五十次,感覺奇妙亦感動,感恩團隊與我一同去實踐。」比起追求場數,他說更鼓舞是讓劇場變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有人因看了劇而有所啟發,內心得到某些緩解。

Tom表示《我們的青春日誌》將會拍成電影版,未來亦計劃拓展至大灣區演出,「能將廣東話音樂劇帶到大灣區,保育廣東話之餘,亦是劇場文化的交流。」他不反對將此劇製作成其他語言,包括普通話版本,「就像一些百老匯劇亦曾在不同國家以當地演員和語言演出。」並期望有天能往世界各地巡演。

文:Joanne Cheuk 圖:爆炸戲棚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