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足腫|台女背部大幅蟹足腫屬罕例 穿耳 紋身誘發更常見 學定點預防
2022-07-21 00:00
台灣一名27歲女士,十多歲時背部長了2粒暗瘡,因曾抓破出現傷口,其後患處組織不斷增生,長成外觀如「巨蟲爪腳」狀的肉瘤,確診患上「蟹足腫」,經手術切割出來的肉瘤重達500克。其實,此個案屬於罕見病例,但大家別以為較罕見,就可以掉以輕心。因為近年由於穿耳、紋身而引發的蟹足腫個案,愈來愈多……
穿耳窿(打耳洞),甚至穿耳骨,真的很普遍,男女老幼不論年紀,很多都曾穿耳,而且不少人會愈穿愈多。至於紋身亦如是,近年紋身風氣,更蔓延至中年男女,並非青春少艾、年輕人才會迷上。
不過,無論有否紋身或穿耳窿、穿耳骨等經驗,但凡每次穿耳或紋身,其實大家都有需要認真正視及小心對待處理。原因是傷口一旦受細菌感染,或因為自體過敏體質問題 (屬於遺傳性疤痕體質,其實很多人都屬此體質,只是嚴重程度可以不一,有些人則屬嚴重程度類別,而且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本身有此體質,直至出事確診後才得知),都可以誘發「蟹足腫」。
甚麼是蟹足腫
蟹足腫即增生性疤痕,但它比一般的疤痕「肥厚」,而且疤痕會超過原來傷口位置及大小,就如螃蟹的足腳向外伸展般,並可以不斷往外生長變大,而且患處會有痕癢及疼痛等不適感。
此症好發於亞洲人及黑人人種,對於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例如上臂、肩膀、前胸、後背較常見,而隨着近年亞洲地區,尤其本港流行穿耳及紋身風氣愈盛,而且愈來愈年輕化,蟹足腫病例亦愈見普遍。
保險做定預防措施
1.如已知是蟹足腫體質人士,例如有家族病史者,尤其是屬嚴重程度人士,當然最直接及首要是避免外傷,因為凡是會形成傷口的行為,小至擠暗瘡或穿耳洞、紋身,甚至注射針藥等,都有可能引發蟹足腫。當有傷口出現時,應注意傷口的護理,避免感染,以及盡量避免加以刺激。
2.如有傷口,日常應做好保濕,因為如果傷口過於乾燥,新生細胞的修復過程會變得緩慢,然而若傷口能維持於合適的濕潤環境,可令細胞更快速地進行修復,這樣便可減少疤痕形成的機會。因此,可以不妨使用一些能幫助維持潤濕的傷口敷料,最普遍的是坊間有售的矽膠片敷料膠布,以助傷口保持濕潤。
3.避免拉扯傷口,因為拉扯傷口會造成傷口擴大,更不利於瘉合,故應減少受傷部位的活動,並可配合使用繃帶等醫療用品,避免拉扯傷口。
4.進行穿耳及紋身後,清潔護理必須徹底,以避免傷口受感染,一旦發現傷口久未瘉合,又或出現反覆發炎的情況,應盡早求醫。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