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診中醫前須知|中醫藥學救急治本通識 按適應症分科調治
2022-05-27 00:00
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中醫治療效果不及西方醫學,這多與他們對中醫學一知半解有關,其實不論哪類醫藥都有優點及掣肘,而中醫治病的方法良多,只須加以了解,並注意箇中的宜忌、適應症等,不但同樣可救急治標,更可充分發揮治本的長治功效。
中藥同樣適治急病
中藥分為內服中藥和外用中藥,當中有不同的劑型,內服中藥劑型可包括湯藥、顆粒劑、散劑、丸劑、片劑等。中醫師會通過望、聞、問、切,即「四診」,以作出診斷和辨證,再給予藥證相符的處方,內服中藥除了適用於慢性疾病的調理外,對於急性疾病上的療效亦顯著、快速,例如治療感冒、頭痛、疫症、皮膚病、痛風急性發作等。
部分市民會擔心長期服用中藥有肝腎損害的問題,但只要正確運用,即使是具有「毒性」的中藥,經炮製後,在註冊中醫師的指導下,加上合理的劑量,中藥其實安全性是很高的。市民要注意不要誤服偏方或自行到藥房配藥,應在中醫師的診症下遵循醫囑服藥,並且不可自行組方或隨意更改煎煮及服用方法。
至於外用中藥的劑型可包括貼膏、軟膏、搽劑等,常用於急性拉扭傷、痛症的情況,以中藥外敷緩解痛楚,其中新扭傷以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為主,常外用海桐皮、芙蓉葉等具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散瘀消腫功效的藥物/藥貼;舊患則以驅風散寒、舒筋活絡為主,常用含薑黃、肉桂等散寒活絡的藥貼。外用藥時要注意敷貼的時間,如有不適應即刻除下,避免出現皮膚過敏的情況。
針灸包含三類治療
針灸是指在傳統中醫藥學的理論下,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刺激,從而起到協調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以調理身體和防治疾病。針灸療法包括針法、灸法和拔罐等。
中醫使用針法既基於中醫經絡理論,與五臟六腑氣血相關,亦顧及現代人體解剖結構,中醫針法的應用範圍廣泛,除了適用於痛症或傷筋的情況,例如急性拉扭傷、扭傷腳踝、落枕、腰痛、肩周炎等,亦可治療內科疾病。謹記需要由註冊中醫師進行針灸,因針法有補、瀉兩端,處理不當會造成損傷。
灸法中常用的艾灸,是燃燒艾葉製成的艾炷或艾條等,利用其產生的溫熱刺激經絡穴位,以達致治病及防病的目的,灸法以補為主,常用於虛寒性質的疾病,但體質燥熱,或處於發燒、發炎,或懷孕期間則不能進行艾灸,飢餓、疲勞、大汗後、過度緊張者亦不宜。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或其他方法排除罐內空氣,使罐吸附於身體特定部位或皮膚穴位上。拔罐常用於治療各種痛症、風濕痹痛等疾病,港人多以拔罐來「祛濕」,但要注意體弱者、氣血不足者、有出血傾向者不宜拔罐,宜經醫師診斷後才進行。 推拿針對痛症勞損 中醫師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部位,然後施用各種推拿手法,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常用於治療各種痛症、肌肉扭傷、內科和兒科疾病等,現代人常見的肩頸勞損、頸椎病、腰肌勞損、脊椎側彎、坐骨神經痛等都可經推拿改善,可達致保健及防治疾病的目的。但急性拉扭傷、疼痛劇烈、骨質疏鬆者等情況宜經醫師診斷,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方可進行推拿。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更多新冠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