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 – 非洲當代藝術 半輪黃日下的大地|藝術有價

2022-04-21 00:00

馬哈馬以代表了非洲文化的「荷蘭式蠟染」布塊作畫。
馬哈馬以代表了非洲文化的「荷蘭式蠟染」布塊作畫。

近年非洲藝術家逐漸活躍於國際舞台,一些香港畫廊積極推出非洲藝術家的展覽,讓大家有更多機會認識這股龐大的藝術力量,除本欄曾經介紹過的豪瑟沃斯畫廊的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淚之重》展外,白立方最近也推出來自加納的藝術家伊伯翰姆.馬哈馬(Ibrahim Mahama)的《半輪黃日》展,也是該藝術家在香港及大中華地區的首次展覽。

文:蘇媛

圖:白立方香港畫廊

白立方香港現正舉辦加納藝術家伊伯翰姆.馬哈馬的展覽《半輪黃日》。
白立方香港現正舉辦加納藝術家伊伯翰姆.馬哈馬的展覽《半輪黃日》。

 

對筆者來說,地球上最陌生及最遙遠的地方,就是非洲大地,不僅從未踏足,對非洲各國的歷史文化幾乎一竅不通,認識的非裔朋友也大多在非洲以外地方居住多年。其實,籠統地將「非洲」悠長複雜的歷史歸納為一體,也許已經是一個誤區。近代非洲各國經歷殖民主義的衝擊,政治紛爭不絕,部分地區人民仍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國際關係上,非洲依然是其他國家的國力競賽舞台。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非洲藝術家如何通過作品探討歷史和身分認同?在全球市場一體化下,他們如何把握市場發展機遇?

馬哈馬出生於後殖民地時代的加納,雖然活躍於國際藝術界,目前仍在當地工作及生活,他曾參加多個國際大型展覽,包括雪梨及威尼斯雙年展。《半輪黃日》展出作品包括他全新的織物繪畫,呈現他對材料、商業與文化身分的歷史進行的探索。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是顏色繽紛的拼貼物料是藝術家過去從加納各地與商販(主要是婦女)以新布料交換得來。

馬哈馬活躍於國際藝術界,曾參加多個國際大型展覽如雪梨及威尼斯雙年展。
馬哈馬活躍於國際藝術界,曾參加多個國際大型展覽如雪梨及威尼斯雙年展。

 

以布作畫 意味深長

這些被稱為「荷蘭式蠟染」的布,最初是由十九世紀在西非沿海一帶經營的荷蘭公司製作販賣,其圖案密集、色彩鮮艷,是為出口荷蘭的東印度殖民地而開發,採用傳統的印尼巴蒂克印花設計,成本比正宗蠟染布更低廉。後來荷蘭賣家在西非港口城市找到蠟染仿製市場,於是將蠟染修改成具有非洲靈感的設計,荷蘭式蠟染布最終也變成非洲文化的代名詞,於日常穿着的情況下,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或在正式場合象徵財富、權力或影響力。根據展覽資料解釋,馬哈馬繪畫中一些織物小塊,都因其設計而被賦予獨特名字,如「速度之鳥」,來自「今天富,明天窮」的諺語,指金錢很容易「飛」走,「烏龜」則表示決心、力量和耐心等。

馬哈馬以布料「繪畫」,通過選擇織物的圖案和顏色,就如畫家選擇顏料,有些作品各部分之間色彩鮮豔的縫合痕迹,看起來就像是在畫布表面進行塗鴉,有些作品的圖案則超出了帆布框架的限制。這些作品充滿大地色調,確實令人聯想到廣袤的非洲大地,在半輪黃日下耀眼的色彩,然而這並非為了美觀的視覺效果,作品的名稱如《國家元首的棺材》、《老師,不要教我廢話》等,都顯出馬哈馬針對的議題。

馬哈馬的作品之一《老師,不要教我廢話》。
馬哈馬的作品之一《老師,不要教我廢話》。

材料對於馬哈馬創作的重要性,是當中所代表的政治維度及勞動形式。在後殖民時代的非洲,這些織物象徵着對民族和泛非身分多樣性的頌揚。在將所有這些碎片匯集在一起時,也是馬哈馬把不同的歷史、文化範式、具象和抽象形式疊加起來,作為他對殖民化遺產展開的持續調查。正如他的自述:「這是一個非洲的故事,伴有超越混亂的自由思想」。

非洲藝術近年在市場愈發受到關注,歐美地區拍賣成績相當不俗,蘇富比、佳士得和邦瀚斯等拍賣行,過去兩年的非洲藝術專場成交也屢創紀錄。白立方香港畫廊在2017年曾舉辦肯尼亞藝術家Michael Armitage的展覽,亞洲地區總監Wendy Xu表示:「Armitage和馬哈馬的創作都是從個人的非洲背景尋找靈感,不過兩位都已是公認的國際當代藝術家,他們在世界各地舉行展覽,在亞洲地區也深受藏家歡迎。」

《半輪黃日》
日期:即日(4月21日)至5月14日(六)
時間:11:00am至7:00pm(星期二至六)
地點:中環干諾道中50號地下白立方香港
網頁:whitecube.com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