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大吉!

2021-02-11 00:00

本欄見報之日正值大年夜,在此恭祝各位讀者牛年大吉大利,身體健康!

庚子鼠年終於過去,迎來辛丑牛年,希望憑着牛的勤奮與力量,為我們打破僵局!十二生肖中,牛可能是與人類生活關係最緊密的動物之一,特別在農耕社會,牛是不可或缺,是體力勞動的象徵,不僅在中國傳統裏地位尊崇,印度亦視牛為神聖的動物。

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描繪牛的作品多不勝數,如牧牛圖、百牛圖等,以寓意豐盛,又如老子騎牛,寓意長生,近代書畫家中以畫牛著名的有李可染、高奇峰等。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每年年初都舉辦與生肖有關的展覽,《辛丑說牛》展覽將精選文物館藏十二件與牛相關的文物,包括書畫及陶瓷等,展示古代牛的文化,其中包括李可染的《牧童》、居廉《臥牛》、高奇峰《雙牛》等繪畫作品,各具獨特之態,有集中表現牧童與牛之間和諧共處的關係,有描繪牛的壯碩身軀和沉着神態。此外還有瓷器、書法和紫砂壺等。

今年是文物館五十周年,過去兩年文物館的展覽雖然沒有停過,但公眾參觀卻受到限制,幸而文物館善用網上資源,開發了不少內容,陪我們度過不少隔離日子,像《辛丑說牛》除了網上瀏覽及講座外,還設計了一本電子小冊子,以輕鬆手法介紹展品特色和歷史背景,做法很「貼地」,值得一看。同時舉行還有《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及《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兩個展覽,對公眾有限度開放,大家去參觀前記得先在網站預約。

今年過年雖然因為疫情顯得有點冷清,不過對中國人來說,過年還是不能馬虎,不知道各位讀者家裏有甚麼過年習俗?中國過年種種習俗中與藝術關係比較密切,應是揮春和年畫。據說年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的「門神畫」,以作驅凶迎祥,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節日喜慶的裝飾,主題和圖像以寓意吉祥為主,所以也稱為「喜畫」。到了宋代,因為印刷技術而更為普遍,家家戶戶幾乎都有,變成一種全民喜愛的裝飾品。

到了明清兩代,木板年畫的發展達到巔峰,最著名的是「蘇州桃花塢」和「天津楊柳青」兩大流派,皆吸收了傳統年畫的精髓,運用當時日趨成熟的版畫和印刷技術,加入了兩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內容比一般象徵喜慶的簡單圖像更豐富多彩,繪畫和製版更精緻,充分反映專業畫匠的藝術造詣,年畫的藝術價值也因此大大提高,超越了節日裝飾品的範疇成為藝術品,特別是在近代,年畫已成為收藏品,除了有歷史價值的舊年畫,新生代版畫家的年畫同樣值得關注。當代版畫年畫內容和表達手法更為多變,一方面保留了年畫「好意頭」裝飾的傳統,一方面跳出舊有風格的框架,變成一種既有年畫特色,又具當代氣息的藏品。收藏年畫的另一個特色是可以有完整的系列,可以仔細分析畫家歷年的發展,更具欣賞和收藏價值。

目前《新藝潮博覽》網上畫廊正展出幾位新進版畫家的作品,包括香港和台灣的藝術家。其中,來自台灣的許以璇的《真善美──放牛班的春天》,把當代年畫的優點表露無遺。畫中呈現寧靜和平的田園風光,依山傍水,老牛、小牛、丹頂鶴和諧共處,一片祥和,恍如童話世界,作品題目的「放牛班的春天」更是令人會心微笑,「放牛班」是台灣俗語,是以前對學業成績不好的國中學生特別開設的班,進去幾乎就等如被放棄了,這制度當然為人詬病。十多年前有一部著名的法國電影描述一位失意的音樂老師教授「放牛班」,以音樂感化學生,電影在台灣上映時的譯名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作品中的小牛在美麗的大自然成長學習,而稻穗的成長與豐收和隱藏於山林間的丹頂鶴,就有象徵老金牛鶴穗(賀歲)之意,期許新的一年有美好的開始;「真善美」是人生追求之境界,經典電影《Sound of Music》(港譯《仙樂飄飄處處聞》)的台灣譯名就是「真善美」,雖然不知道藝術家是否也對電影致敬,但作品的山丘確令人想起電影中奧地利的美景。

而林敬庭在《喜樂牛疊羅漢松》中同樣地描繪牛群,不過竟是在疊羅漢松,寓意長壽吉祥,旁邊有黃金稻草卷和嬉戲的小牛,象徵豐收和喜悅。兩幅作品都春意盎然,充滿生氣,雖然有傳統年畫的象徵意義,但以全新的美學觀念和手法表現,不落俗套。另一位年輕版畫家陳依婷則以古代日本的習俗為創作靈感──撫摸神牛便能治瘉病痛,亦會於神牛像前祈求健康。《撫牛》畫中祥牛造型可愛,甚為討喜。這系列當代年畫是否將大家印象中「年畫」的定義來了個翻天覆地的改變?

牛年伊始,謹祝各位讀者事事順利,闔家平安。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