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 中医学保健要诀 名人御医张勇:你打咗针未?

2021-04-25 00:00

中医药学抗击新冠肺炎的「助攻」角色早已备受肯定,而于现时疫苗接种阶段亦同具重要指导及辅助作用,刚已接受注射的「名人御医」张勇(大图)便坦言,只须按照中医学的个中保健要诀,接种前后作正确准备,打疫苗实毋须费煞思量。

港府近日积极呼吁市民接种疫苗,相信大家都曾讨论是否注射,上医堂创办人注册中医师张勇已响应及直言,「接种疫苗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明智之举,我早前已经接种了疫苗,事后身体曾感疲倦、手感到少许麻痹,但并无出现其他大碍,只休息了一至两日,很快便恢复过来。有些接种者以为大量运动,会使疫苗发挥更佳功效,但这属过犹不及的做法,易令肌肉得不到适当休息,反而令疼痛加剧。」

戒口减肝脏负担

按中医学角度,接种疫苗后应该戒口,张医师说:「注射疫苗后,疫苗及其辅料进入肌肉会导致部分肌肉发炎,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刺激身体各部分的免疫系统,之后大部分在肝脏排解,在刺激免疫系统过程中,为身体各部分带来炎症的症状。中医亦认为在疫苗排解的过程中会给肝脏带来一定负担,建议在注射疫苗前一日及后两日都需要戒口,戒食辛辣、虾蟹、酒精饮料等刺激性饮食。特别要多饮水、多休息,这有助身体排走炎症产物,如有轻微症状如肌肉疼痛、疲倦、昏睡、睡眠质素不佳、焦虑等症状持续,可以配合饮用清肝解毒及安神的茶疗或汤品。」

面瘫针灸助康复

有些人把疫苗和面瘫想成必然的后果,张医师则解释,「面部麻痹是因为面部肌肉暂时性虚弱或麻痹的症状。控制面部肌肉的神经发炎、肿胀或受压时,才令面部一侧下垂或变硬。大部分面瘫患者在没有接受治疗下都可自行康复的,如于症状出现的三天之内求医,症状可提早消退康复。其实春季天气乍暖还寒,面瘫也是常见的疾病,通常会配合针灸治疗,患者要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注射前三大考量

张医师提醒大家,可以从以下三点决定是否注射疫苗。首要是考虑和检视个人身体状况,譬如长者和患有糖尿病、血压高、肾病、肝病人士必须先徵询医生专业意见,再决定是否接种。其次是女性要注意是否怀孕,假如有孕就先搁置接种,避免承担健康风险。最后是接种当天若发现身体不适,如感冒、胸闷、心跳过快等,都不宜注射。接种疫苗能令人体产生抗体对抗病毒,凡身体健康正常者都应尽这个公民责任。

改善症状内服专方
【助眠安神花茶】
功效:疏肝宁心、安神助眠。
适合人士:疲倦、睡眠质素欠佳者。
材料:炒酸枣仁、合欢花、枸杞子、龙眼肉、玫瑰花各1钱。
制法:各材料加滚水适量冲泡,代茶饮食。

【清肝祛湿茶】
功效:清肝化热、疏肝解郁、明目养肝。
适合人士:睡眠质素欠佳、多梦、盗汗、精神紧张、肌肉绷紧疼痛、口乾或口渴。
材料:甘菊、枸杞子、葛花、龙眼肉各1钱。
制法:用摄氏100度开水焗5至10分钟,即可饮用。

【健脾祛湿汤】
功效:健脾、补肺、利水。
适合人士:容易疲倦、湿重、水肿人士。
材料:北沙参、山药、莲子、芡实、生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葛根、土茯苓各五钱。
制法:加入8至12碗清水(1碗水约250毫升),浸泡30分钟,可加入其他配料如猪,一同以大火煮滚后再用细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注:饮用前先谘询医师意见。

报复性远足后遗症

无法外游,很多人改为主攻郊游,张医师笑言,近来多了这类求诊者,症状五花八门,多为关节损伤,最常见是软组织韧带撕裂导致关节瘀肿疼痛。小腿肌肉拉伤引致瘀肿疼痛及脚踝关节韧带损伤,都是过度行山的后遗症。他们这阵子经常行山,可是拉筋、肌肉放松的事前准备做得不足,以致肌肉拉伤,常见部位是小腿的整块肌肉变硬、缺乏弹性,而膝关节劳损、脚踝扭伤都是常见病患。患者如胡乱使用药酒大力捽,会伤上加伤,第一时间应敷冰,以绷带或用护腕固定,再作针灸治疗。 

【针对膝部】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胫骨内侧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部上方。
‧阳陵泉:小腿外侧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今作膝下二寸。

【针对脚踝】
‧太溪:足内侧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昆仑: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足跟腱之间凹陷处。
‧申脉: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智敷药贴

新扭伤以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为主,可外用海桐皮、芙蓉叶、川黄柏等具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散瘀消肿功效的药物/药贴;旧患则以驱风散寒、舒筋活络为主,可外用含姜黄、丁香、肉桂等散寒活络的药贴。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含水杨酸/冬青油、人工麝香、樟脑的外用药品,尤其是体质敏感人士、孕妇、老人及幼童。
注:以上为医师常用针灸之穴位,不宜自行揉按,可改为轻轻点压。

新常态居家隐患

抗疫期间,港人居家工作和学习成为新常态,同时亦带来身心问题,「不少求诊者在家工作,工时反而更长,有孩子的人士更加公私两忙,致使压力更大,压力易致身体产生很多神经毒素皮质醇,睡眠质素下降,急须排解抑郁情绪,除了建议他们多做运动,亦会处方安神茶给他们饮用,有助疏肝解郁。居家时间长,活动时间短,更多人被颈椎问题困扰。长时间低头工作,加重颈椎负荷,导致上颈段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造成血管神经受压,影响脑部供血,常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焦虑、失眠等症状,令人不能集中精神。至于坐姿不良,寒背久坐等,则导致下颈段出现神经根型颈椎病,使颈痛、颈背肌肉僵硬及放射至手臂麻痹和疼痛。有些人一扭动颈项,便发出『𠺝𠺝』声,就是颈椎韧带钙化所致,如不及早治疗,会引发骨刺等问题。」张医师称。

舒缓颈肩臂痛及醒脑
【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缘与胸锁乳突肌上端后缘之间凹陷处。风府与翳风之间,或颞骨乳突尖(下端)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连线的中点。
功效: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兼具祛风、解表、清头目、利五官七窍功效。

【肩井穴】: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利肩臂、平气逆,还可下乳及催产。
改善失眠

【太阳穴】: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清肝明目、安神、醒脑及通络止痛。

【内关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即前臂掌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即约三横指距离处。
功效: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降逆、止呕。

【百会穴】:头顶正中线前发际后五寸处,约两耳尖直上头顶中央。
功效:平肝熄风、安神、醒脑、开窍、明目及提升阳气。

【合谷穴】:手背第一至二掌骨间(虎口),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调经引产。
注:进行以上穴位按摩前先谘询医师意见。
文∣曾蔚淇 图∣蔡建新、中新社

上医堂查询:湾仔诊所/2736 7473

佐敦诊所/2736 7033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