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升幅追不上楼价 工联会倡公私营住宅比例升至7:3

2018-10-03 14:43

左:郭伟强、陈荣恩。
左:郭伟强、陈荣恩。

近年楼价不断飊升,令港人置业困难重重。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分析市面30个住宅楼盘最细单位的成交价,发现即使楼价有下调迹象,人工升幅追不上楼价,新盘单位亦有「纳米化」迹象。

工联会分析了6月至9月的30个住宅楼盘,当中最细单位售价介乎约400万至1000万,若以今年第2季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计算,打工仔月入约18000元,两人在不吃不喝、零开支的情况下,每月储3万多元,需要50个月才可储满首期购买调查中最便宜的尚玺单位。要购买楼价最高的太古城,就需142个月才可储满首期。

郭伟强表示,薪金上涨幅度明显追不上楼价,以天水围嘉湖山庄为例,最细的441尺单位售价由2016年的290多万上升至2018年的570万,升幅超过一倍,而打工仔收入中位数两年间只由15000元升至18000元,升幅只有两成,基本上无可能单靠储蓄「上车」。

虽然政府有按揭保险计划为上车人士提供最高八成按揭贷款,但郭伟强指,计划的楼价上限为600万,不少楼盘售价已超出此上限,在调查的30个楼盘中,只有11个合符资格,建议政府放宽按揭保险的楼价上限。

工联会社区干事陈荣恩表示,九成新盘实用面积尺价已超过两万,为迁就市埸购买力,发展商兴建面积更细的单位,新盘单位由「劏房化」变成「纳米化」。调查显示,10个新盘最细单位平均面积只有250尺,比2016年的310尺下降近两成。

郭伟强建议,将兴建公私营住宅单位比例,由6:4提升至7:3,以及增加兴建港人首置上车盘、居屋及绿置居的供应。他又建议政府,研究对发展商兴建纳米楼作出规管,制订人均居住面积标准及目标。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