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本港头号癌症,上届政府推行了「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但参与率及计划成效远逊预期。病人医护权益协进会认为,政府跟进力度及治疗配套不足,当中不少市民担心无钱医病,不愿接受筛查。
政府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最初预期有三成目标人口参与大便隐血测试,九成测试呈阳性人士会照大肠镜。然而,计划首阶段仅得5%目标长者参加大便隐血测试,而四成四检验后有大便隐血人士没有再照大肠镜。
病人医护权益协进会庞朝辉医生分析,筛查成效远逊预期有三大原因。首先,计划跟进力度不足,参加者验出大便隐血呈阳性后,政府没有任何跟进,而参加者需要自行寻找医生接受大肠镜检查,服务割裂,减低继续检查诱因。第二是教育不足,参加者不明白大便隐血阳性的危险性和尽早接受大肠镜检查的重要性。最后,由于治疗药物及配套不足,令市民担心验出大肠癌后无钱医病,因而「斩脚趾避沙虫」,不愿接受筛查。
病人医护权益协进会成员赖伟达医生补充,虽然有安全网资助大肠癌患者用标靶药,但政府就大肠癌标靶治疗资助的附加准则,仅扩散至肝脏才可使用,否则便不获安全网资助,而6个月药费已达港币10万元,普罗大众难有能力接受国际标准一线治疗。他促请当局设定机制跟进计划及安排配套,并扩大对大肠癌患者的药物资助,以增加市民参与计划诱因。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