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倡重新定义聚焦推广 今年已办盛事破200项 效益不少也有差评
2024-12-16 18:00
《盛事经济系列》之检视回馈篇
政府年初成立跨部门的「盛事统筹协调组」,力谷盛事经济,然而举办的盛事中,到底多少项达到原先预期的关注度及参与度?本报通过系列报道,检讨过去一年的盛事成效,当中包括统计今年1至11月共217项盛事,分析各「盛事」性质、规模及参与人数,并邀请逾20位相关业界人士点评其成效。不少人认为,今年的「盛事年表」略有「水分」,部分盛事规模小、经济效益受限,有需要重新定义和评估,重视质量,加入创新元素,聚焦重点盛事推广,真正打造出公众和旅客认同的「香港盛事」。
要解构盛事,须先了解何谓盛事。翻查「香港盛事年表」,所列盛事广泛,由大型体育活动、艺术展览、商贸展,到特定行业组织年会等。香港品牌网站未有详细列明盛事的定义,提到「国际大型盛事对香港具有策略性意义,不但带来经济效益,更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翘楚和旅客」;旅游发展局则指,目前以3大因素挑选盛事,包括对市民和旅客的吸引力、在全球营造正面曝光,以及展示香港的策略地位。
两者均强调盛事要大规模、具国际性,能聚集旅客,促进经济,并提升本港形象。
本报整理今年1月至11月举办、列入盛事年表的217个活动(见表),按会议论坛(55项)、展览(54项)、文化艺术(33项)、公众活动(33项)、运动赛事(32项)和本土文化(6项)分类,定位重叠者按该项目的重点活动区分,当中有4项难以分类,包括「亚洲50大最佳酒吧」颁奖礼、初创培养计划决赛「创业快綫决选日」、「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颁奖典礼」及「三跑道系统启用典礼」。
按各类别已公布的参与人数,公众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相对较能「吸客」。前者16项中有12项(75%)的参与者达10万人或以上,其中500万人次参与「《100%多啦A梦&FRIENDS》巡回特展」,光顾纪念品店的消费者人均花费1000元,附近商场人流升近40%,带动餐饮及零售业销售增30%;最少人参与的太古「港乐.星夜.交响曲」,两场演出吸引近2万名观众,场均1万人,实际已远超室内音乐厅能容纳的人数。
至于文化艺术活动,有17项已公布人数,7项(41%)达10万人或以上,其中大型户外艺术计划「艺术@维港2024」项目「《梵高·乐印》」录得超过200万人次参观。与之相对是会议论坛范畴,47项中有15项(32%)少于1000人参与,其中「第42届亚洲及太平洋惩教首长会议」因限定首长级和代表出席,最终人数为140人;展览则呈两极化,书展、运动消博览及零食世界3展合共有99万人次参与,而1万人以下的展览有至少8项,首届「超级枢纽博览会」有2000名参与者。
总括已举办的盛事,有旅游业人士认为,各项盛事的参与人数极具落差,容易让旅客误解,举例盛事之一的五一「幻彩咏香江」烟火表演,事后获内地旅客差评,除天气不佳影响,亦有期望值的差距,「同表上有除夕倒数、新年、回归和国庆烟花,有机会带给旅客错觉,最好统一规模。」
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说,政府在落实对「盛事」的定义出现了不少偏差,部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有限的活动,例如在中秋举办的「甲辰年中秋彩灯会」,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现方式,实际各区每年都有举办,「该类活动仅属于区域活动范畴,未必是直接带动旅游需求的项目,其盈利能力与盛事经济的目标尚有差距。」
为期1个月的甲辰年中秋彩灯会,录得69.53万参与人次。有旅行社负责人说,能否鼓励消费是重点。他举例,不少公众活动如「Chubby Hearts Hong Kong」等,应界定为社区大型活动,「可以为港人带来欢乐,或吸引内地旅客访港,但直白点说,旅客可以全程光看、光逛,不必消费,能擦靓旅客数字,却难使本地经济得益。」
国际迈阿密来港有带动消费
年初「Tatler XFEST香港队vs国际迈阿密」赛事被形容为「公关灾难」,该盛事与同有负评的「2024香港国际桌球明星挑战赛」已被悄悄踢出盛事年表。惟有体育界人士提到,撇除美斯风波,该活动是少数能带动消费的体育盛事,「许多球迷特意来港追星,商家发展出很多限定产品」,对比今年在港举办的世界赛,部分项目冷门少港人认识,较普及的则缺少普罗大众认识的明星选手,「市民根本不知道香港有办那些比赛。」
「盛事不是自己说了算,更重要是别人的肯定!」经济学者李兆波说,宜参考参与人数,以及本地市民和国际旅客的参与比例。恒生大学市场学系助理教授邝家麒强调,一年过去,应多调查研究公众和旅客的反应,「是否真的喜欢这些盛事,亦要询问中小型商户有否因盛事得益,还是活动只凝聚人气,无法转化?」
彩灯会等本土项目乏新鲜感
据统计,展览、本土文化、文化艺术和公众活动,每年举办的较偶发性多,其中46项(85%)展览为每年举办;6项本土文化活动均为每年举办。「换汤不换药」或减新鲜感,旅游学者黄家荣指,要注意与时并进,适量加入新内容,增加新体验,才能永续。
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类盛事平均办79.2天为最长,当中12项举办超过100天;会议论坛、展览和运动赛事则平均举办3天半至5天,其中10项赛事只举办1天。
邝家麒说,今年盛事多独立发生,彼此间没有连系,无以为继,期望本港明年有更好规划,串连活动,提升参与者的投入度,同时给机会商家,「活动要有前有后,太单一、即日完的话难营销,更深入才能把握热潮,带动消费。」
近乎所有受访者皆认为有必要「聚焦」,立法会议员何敬康指出,有需要分为「全年活动列表」和「盛事年表」,并定义何谓「盛事」,「花卉展属地区性活动,殡仪及墓园博览暨会议是业界盛事,该类非全港性活动可以放入活动列表,盛事贵精不贵多。」
「政策制订初期,当局或为尽快看到成果,有先试再说的心态。」城大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教授何达基坦言,本港需要从中学到教训,重新调整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认知,作出改善。
七榄渣马盛中之盛 思考加乘效益
有意见指,应助本港广受好评的盛事更上一层楼,另有业界人士认为应量力而为。
明年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将移师启德体育园举办,全面升级。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立法会议员郑泳舜指,针对渣打马拉松、香港七榄等大规模赛事,如何令其进一步发挥更大效益,是本港未来的课题。他举例,可在七榄前期,在全港举办不同类型的榄球活动,以更多的联乘合作,炒起整体气氛,相信能提升其吸引力。
文化界别的「香港影视娱乐博览」,当中涵盖全球第二大国际影视交易市场——「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目前影视娱乐博览涵盖10大节目,为期1个月,覆盖面广,资深电影工作者田启文说,「超越第一要有时间和改变,不宜盲目『要更多』,有时要量力而为,而非好成功便架床叠屋,搞得多会『内卷』,相同的东西办得多便不矜贵。」
每日杂志组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