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盘︱航空业输入外劳 劳工界呻本地工收入减
2024-08-13 08:37
近年本港多个行业人手短缺,政府去年提出输入外劳,其中航空业输入劳工计划配额上限为6300个,当局至今批出近6000个,约1780人已抵港。早前自由党建议增加外劳配额、取消工资中位数限制,但劳工界反质疑航空业外劳批出配额速度过快,影响本地雇员通过加班费获取理想薪酬。
据机场空运员工协会调查,去年10月或之前,即航空业输入外劳前,平均每月收入在2.1万元至3万元的受访者约51%;输入外劳后,今年2至4月达到该收入的受访者仅19%,大降逾3成。7成受访者称,每月收入减少主因是加班时数减少;63%人认为其所属岗位或部门人手已恢复或接近至疫情前的水平,导致工作「僧多粥少」。
劳联立法会议员周小松说,希望政府及机管局正视输入劳工对机场本地员工的负面影响,审批外劳配额宜慢不宜快。不过他称,早前与机管局代表会面,对方称疫情前机场各工种雇员共约7万名,疫情时下降至约5万名,而机场客流量至今仅恢复8成,但雇主在通关后短期内已增聘约1万人,认为是雇主「一下子请得太急」,与输入外劳无关。
为何航空业前线工种要加班,才能得到理想薪资?周小松解释机场运作模式独特,飞机降落时间不固定、机场24小时运作,不少工种采取「低底薪+高加班费」模式,令人力资源分配更灵活,同时减省成本,因此当人手足够、毋须加班时,底薪低、通勤长的机场工就不再具吸引力。
航运交通界议员、自由党易志明表示,机场前线工种恒常加班情况确存在,但工时延长容易导致失误甚至工伤,因此雇主亦认为加班情况不可长期存在。他又指,通关后机场相关工种欠2万人,政府遵循本地与外劳2:1比率限定6300个配额,「就算用晒总数都不足6万」,无法恢复疫情前7万人的服务水平,遑论为即将启用的三跑航班提供服务,故提议增加外劳配额、将比率修订为1:1。
运流局回覆指,航空业输入劳工计划两轮申请共批出5800个配额,其中第一轮申请近1800个已使用配额中,约1700名输入劳工已抵港;第二轮申请逾1600个已使用配额中,超过80名输入劳工已开工。局方指随着三跑年底启用,机场航班处理量将上升,预计所须人手亦逐步增加;机管局今年稍后进行新一轮机场人力资源调查,政府会参考有关调查结果、计划执行情况、持份者意见等多项因素,考虑计划未来路向。
工联会陆颂雄提到,航空业底薪偏低,员工要依靠加班维持收入,形成恶性循环。据他了解,部分公司眼见有外劳作为后备劳动力,对本地工人招聘不积极,然后以「请不到人」为由继续扩大聘外劳。他曾接触个案,有本地年轻人读完飞机维修相关课程,向聘请相关岗位的公司寄出应徵信却没回应,质疑当局把关不严,认为不应单方面听到航空业说不够人,就急于引进外劳。
输入外劳向来是烫手山芋,劳工界必大力反对,但本港劳动力不足,即使航空业输入外劳用尽配额仍未够人,如何在保障本地劳工前提下适度输入外劳,值得关注。
聂风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