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食街」路德围不复当年勇?街坊店主意见两极 豆腐花店主叹冷清 后生仔称人流接近旺角
2024-07-10 11:32
荃湾路德围一向有荃湾食街之称,一街布满各色小店,深受年轻人及街坊欢迎。惟近年饱受北上消费热潮下,香港不少食肆经历结业潮,荃湾路德围在大潮流下未能幸免,有商户叹今年人流大减「特别冷清」,生意差了三、四成,有市民指「后面条街差唔多全部执晒」。不过也有人认为不是市道变淡,反倒是有扩张及转型,指这里的「吉铺」一两个月后其实已经有人再租,晚上人流更是接近现时旺角的水平。
《星岛头条》记者日前在工作日下午到现场,发现有铺头已拉闸,铁闸上贴满招租广告,亦有装修公司在吉铺动工。当时的人流不多,部分食店仅1、2人光顾。
豆腐花店主:今年开始特别冷清 生意差了三、四成
路德围两间豆腐花店曾推出「3元豆腐花」吸客,当时长期排满人龙。其中一间豆腐花店的负责人陈女士表示,现时路德围人流与之前「差好远」,指今年开始「特别冷清」,生意差了三、四成,相信是人们疫后外游及北上所致。她指现时仍有人排队,「全靠有熟客、街坊支持」。
过去成为一时热话的「3蚊豆腐花」优惠已不再,改卖7元一碗,陈女士笑言「而家个价钱先系正常」,指当时卖3元是「薄利多销、当益街坊」,反倒赚少了钱。她指路德围位置对旅客来说较偏僻,平时较少旅客光顾,主要都是做街坊生意,政府当局若协助推广荃湾、吸引游客前来,相信会对生意有帮助。
巿民叶小姐:店铺明显较最旺时少 后面条街差唔多执晒
店铺流转实属常态,路德围亦有不少连锁茶饮店进驻,据记者所见,最少有6间内地茶饮店进驻。巿民叶小姐表示,现时路德围对比以往最旺的时候,店铺明显较少,「后面条街差唔多全部执晒」。不过她亦坦言现时是汰弱留强阶段,「一定有啲(店铺)系做得住、有啲系做唔住」,指有些店在路德围屹立多年,但有些则很快就「做唔住」。
巿民杨小姐则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现时和两三年前相比,店铺种类更多,但人流则较少,相信是现时港人较少外出所致。她认为如果有一天路德围「做唔住」会感到好可惜。
倡办夜市吸游客推广荃湾 邱小姐:以前嚟呢边买嘢食都要排队
居住在葵青区,间中会来路德围的邱小姐指现时人少了很多,直言「以前嚟呢边买嘢食都要排队」,现时则可直接买。她指现时很多港人不愿消费,相信或对小店有影响。她认为荃湾区较平民,对于游客来说吸引力始终不及尖沙咀、铜锣湾。她建议政府可办一些市集、如K11星光夜市般,集中推广荃湾街头小食,甚至荃湾区有名的米线店,相信对可向旅客推广荃湾作为深度游的好去处。
内地品牌给予本地食肆「压力」逼使他们进步
张先生则对路德围的变化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路德围人流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扩张,直言晚上「成条街都系人」,人流接近现时旺角水平。他认为不是真的倒闭或市道变淡,而是一个转型,指这里的「吉铺」一两个月后其实已经有人再租,「一啲唔掂嘅执咗,就开一间试吓新嘅,试完唔得再开另一间」,形容创新、转变、多些不同花款、减价优惠反倒令食客对市道更有信心,更愿意外出吃饭消费。
对于内地品牌攻港,张生认为是良性竞争而非抢生意,指他们要在本地竞争时其实是要转型、在地化迎合香港人口味。而且当他们打价格战时,对于其他本地食肆来说,相对地也要出一些花招来吸客,因为也会感受到压力存在,使自身改善食物质素或服务态度。他相信本港食肆本身也有一定竞争力,因此相较零售、网购等「无咁易俾啲外来牌子去竞争抢生意」。
旅客不来港因觉得「同其他大城市无乜分别」
罗先生表示疫情后,人们报复式去旅行,当香港物价持续上升、而外地汇率下跌时,人们都选择去外国消费。他指以前路德围11、12时仍很多人,现时很多店铺8、9时就关门。他认为政府派消费券是有助刺激消费,但在赤字下则较难实现。
朱先生则认为政府应协助小店,因很多都是因为租金高而捱不住结业。他认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应是透过不同小店建立特色文化,但当他们慢慢消失、选择减少。指旅客若发现到港后「觉得无乜嘢好玩、无乜嘢好食、同其他大城市无乜分别」,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朱生认为若想逃离恶性循环,需跳出框架,指闲日生意不多,假日人们北上或外游,商户、业界现时只能见步行步。他指现时经济萧条、社会低气压、移民等因素下,需想办法避免「条路继续向下行」,相信要吸引年轻人留港或旅客到港消费,则要需从租金、体制方面等根源开始改变。
记者:陈俊豪 林晓敏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