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结构大奖2024|突破天气环境限制 创新科技成就海上造桥的不可能

2024-05-09 13:36

为纾缓将军澳隧道的交通压力和应对未来区内人口增长对交通的需求,将军澳蓝田隧道及跨湾大桥应运而生,而其中的将军澳交汇处起著连接将蓝隧道、跨湾大桥、以及调景岭和将军澳南的作用。看似简单的交汇处,其实在施工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俊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俊和)的工程团队凭藉专业知识和采用多项创新科技,成功在将军澳湾兴建海上高架桥及将军澳交汇处以连接跨湾大桥,项目因而获得香港工程师学会颁发「卓越结构大奖」。

将军澳蓝田隧道 - 将军澳交汇处。
将军澳蓝田隧道 - 将军澳交汇处。

善用创新科技和物料 跨越各种困难和挑战
将军澳交汇处位于将军澳湾之上,其施工过程所面对的气候环境、地域限制、以及完工时间都受到不同掣肘和挑战。对此,俊和副总经理文兆麟表示︰「交汇处位于将军澳湾之上,换言之就是全海中作业,意味著没有任何陆路连接可以方便工人、机械和物料运输,而且施工期间会受到台风、水流、以及潮汐涨退等,都为工人和船只操作的安全带来很大隐忧。与此同时,由于工地面积及位置所限,我们亦没有额外地方去做一个存放物料的地方。」

俊和副总经理文兆麟
俊和副总经理文兆麟

纵使面对不同困难和挑战,工程团队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建筑方法和物料选用都花尽心思。由于交汇处需要驳回原有的将军澳道路和跨湾大桥,所以在技术上来说,工程团队需要在大约280米乘280米的空间内兴建七条,总长度达1.2公里,并牵涉三条湾桥的海上桥梁,其中有一段海桥之绝对最小曲线半径(转弯半径)只有44米的弯度,是设计的下限。文兆麟表示︰「交汇处其中一条大桥采用了44米绝对最小的曲线半径(R1),这是目前世界上建造桥梁时可采用的最小弯度,加上七条桥梁分布纵横交错,我们在事前就采用了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预视和调整各种施工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文兆麟(右)与工程经理陈鸿志(左)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花尽心思。
文兆麟(右)与工程经理陈鸿志(左)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花尽心思。

除了技术难题,工程团队亦期望施工期间尽量减低对海洋造成影响。文兆麟与工程团队为此使用了临时预制混凝土桩帽壳去建造项目的所有高架桩帽,取代传统以板桩形成临时封闭式围堰的工序,减少对海床的伤害和碳排放。

文兆麟坦言整个将军澳交汇处项目在施工期间遇上多个意料之外的困难,例如用于阻挡海水进入预制混凝土桩帽壳的临时钢制浮缸出现渗水情况等,庆幸工程团队和分判商、顾问团队、设计师等沟通协调,难题最终迎刃而解,将蓝隧道得以按时开通,有效纾缓区内交通,并令区内道路网络更完善,打造更优质生活圈。

(资料由客户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