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公院处方国产药 药剂师吁市民放心

2022-07-13 07:19

公立医院多次处方内地产药物,多位药剂师指,本港严格监控药物,市民毋须过于担心。
公立医院多次处方内地产药物,多位药剂师指,本港严格监控药物,市民毋须过于担心。

近日有公立医院向病人处方由内地药厂生产、未经注册的扑热息痛(Paracetamol),引起部分市民忧虑。《星岛》调查发现,相关药物是第五波疫情,全城抢购止痛退烧药期间,政府经中央协调采购,「存货」只有一至两个月。事实上,当局过去亦曾采购内地制药物,包括抗生素、药膏,以及为病人补充水分和营养的「盐水」等。多位药剂师坦言,全球多数药物的原材料,实际来自内地,强调本港现时采用全球最严谨的药物标准,市民应持有信心。记者 林家希 关英杰

上月起,多所公立医院被揭发处方至少三种不同包装、印有「对乙酰氨基酚片」字样的止痛退烧药,惟相关药物并未列于香港注册药剂制品列表。医管局称,当局会按特殊情况,或药物供应实际情况,从不同地区进口采购合约以外的药物,并在获得有关部门许可后,方会引入有关药物。据《星岛》了解,相关药物原定放于抗疫物资包内,派发给在家确诊人士。

第五波疫情 中央协调采购

香港药学会会长沈明达提到,在第五波疫情下,止痛退烧药在市面被抢购,药物的价格接连被抬高,由于相关药物在全港医院,甚至诊所均广泛使用,不能停止供应,当时政府担心无法抢得药物之下,便透过医疗物资保障工作小组,经中央协调下从内地采购一批药物,经过审核确保质量,才处方给市民。有指,当局预计在一至两个月后完成「清货」,届时换回以往常用的药厂。

不过,多名医护人员向《星岛》透露,当局过去也曾处方内地产药物,未肯定有否注册,如化疗服的止呕药、维他命和冬青膏,还有盐水及注射用的抗生素等,「以往亦有因为用中文药名,护士派不了药给病人的情况」。另有人透露,有款上海制、一千粒一樽的止痛药,没甚么药效,在多名医护人员反映后,其后未有再取得投标。

有传医管局会逐渐将内地药厂的药物,引入至公共医院使用,有药剂师反驳指,内地药厂的药物在港只会愈来愈少见,原因与香港药物注册标准严格有关,提到本港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约六年前加入国际医药品稽查协约组织(PIC∕S),并采用了相关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该规范被喻为全球公认最严谨的标准,内地目前并非相关组织成员,故市面上出售的内地药厂药物只是牌照未到期,「日后除非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否则难在港注册。」

遇生产困难 可引入副厂药

惟翻查资料,东区医院在二○年也曾被揭发,使用内地制、未经香港注册的抗生素,当时局方回应亦指,个别药物出现未能预计的供应情况,别无选择下进口未经注册的药物。

据悉,当药厂在合约期限内,因物流、原料短缺或者生产等困难,只能提供部分数量的药物,便有机会向政府提案,由该药厂代为寻找另一药厂,取得足够的药物数量,有一定机率下,相关药厂未必有在港注册,衞生署和医管局会考虑是否接受提案,若接受便进行审核,确定药物安全才引入,并将使用药物的病人名单,每周交给衞生署作记录。

除却特殊情况,医管局采购的药物一般均在港注册,专业药剂师组织「药剂连线」提到,药物分为专利及非专利,前者多数是新型药物或针剂,没副厂可选,由医管局直接与厂商联系购买,后者则是专利权已完结的药物,如止痛药及抗生素等,医管局会公开招标,但据知合约条款特别「辣」,药厂未能如期提供将被罚款,「需要承担政府找其他药厂买药的差价,很多厂不敢投标,尤其疫情下,分分钟赔到厂都执埋。」

医局常用内地制抗生素冬青膏

事实上,市面不少本地或海外品牌的药物,均有在内地设生产基地,例如有获医管局采用、由本地公司出品的抗生素和冬青膏,其生产基地实际设于内地。沈明达解释,因PIC∕S对厂房的要求严格,每条生产綫只可做一种药品,要经营药厂,必须有多条生产綫,「香港地少人多,本地生产成本极高,药物售价必定超出市场预期;相反,在内地生产成本低,才可以用低价抢到政府招标。」

即使药厂觅得合适空间,在内地以外的地方设立厂房,但制药的原料,多来自中国。从过去中美贸易战的角力中可略知一二,根据一八年的资料,美国逾九成的抗生素和止痛药布洛芬来自中国,至于有仿制药大国之称的印度,其原材料亦有七成来自中国。有业界人士指,外地如欧洲等国家,没有相关生产机制,且同样面对成本过高的问题,「兜兜转转,其实全球药物的原材料,很多来自中国,只是大家以前无留意。」

全球制药原料多来自内地

「市民应该要对香港的药物有充分的信心。」沈明达强调,政府有良好的机制,保障市民用药的安全,又指有人质疑政府合约以价低者得,但本身能在港注册的,都是有质量的药物,「当局不时在市面上购买药物,抽样检查化验,保证药物是没有问题的。」

「药剂连线」亦指,近十多年当局甚少需要回收处方药物,「相信这么大的机构,不会买不安全的药物给市民。」据该组织所知,政府在引入副厂药前,亦会将其与正厂生产的药物作对比,药效接近的才会引入。对于制药药厂可能随时变动,他们建议,市民宜记住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类型,而非以形状或颜色辨认,若遇上疑问,应谘询药剂师或家庭医生。

全文刊《星岛》「每日杂志」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