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私营合作 病人毋须返公院轮候
2021-10-03 05:30
(星岛日报报道)港府计画在十八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是希望减轻专科及医院服务的压力。目前经地区康健中心转介至家庭医生看诊的病人,只有两次资助免费看诊的机会,即使在地区康健中心诊断病症,但最终仍须返回公立医院的专科门诊轮候。卓健医疗执行医务总监周一(见图)认为,康健中心应与公私营协作计画有更好的联系,令病人可继续于家庭医生看诊,令整体的治疗服务得以改善。
卓健医疗为葵青地区康健中心的网络医疗服务机构,当区居民在葵青地区康健中心接受健康风险评估后,若有糖尿病或高血压风险因素的市民,可获转介至当区的网络医疗服务夥伴进行诊断等。
葵青地区康健中心去年六月至今年八月,共转介约三百人次前往旗下诊所跟进,其中接受西医服务占病人比例约四成。然而,经地区康健中心转介的病人,却只有两次资助看诊的机会。换言之,病人基本上在进行筛查,在得出结果后,网络医生便要将病人交回地区康健中心处理,再转介至公营或私营医疗机构接受下一步的治疗。
港府成立地区康健中心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减轻公院专科及医院服务的压力,而重复的转介工作,看似未有纾缓现时公立医院的压力。周一认为,港府可考虑将「资源跟著病人走」,一旦病人筛查出早期高血压或糖尿病时,病人可直接利用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画,让病人直接留在地区康健中心下的网络医疗服务机构看诊。
他认为,相关做法能让筛查出病人患慢性病的医生,可以一直跟进病人的情况之外,同时亦可确保病人能尽快接受相应的治疗。不过他重申,即使港府强化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画的转介制度,亦应设有机制让病人能随时选择转回公营机构看诊,保留病人选择的权利。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