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talk|把握初秋养生黄金期 调补到位有效预防旧病复发

2021-08-04 16:14

本周六(7日)便是立秋,意味气候逐渐转为乾燥。网图
本周六(7日)便是立秋,意味气候逐渐转为乾燥。网图

本周六(7日)便是「立秋」,意味气候逐渐转为乾燥,中医学上燥亦有温与凉属性之别,懂得调理养生,可防旧病复发!

上医堂创办人、注册中医师张勇表示,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形容秋天的气候,秋天的日照时间长,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润泽,日间的天气仍然炎热,但降雨量较夏季少,所以温度有时会比小暑或大暑更高。大家容易在秋季感到口鼻乾燥、口渴欲饮、皮肤乾燥、燥邪过甚,损伤津液,易患肺燥引起咳嗽、咽燥口乾之症,又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如肺气乾燥,津不敷布,肠腑传导失常而致便秘。

秋燥属无形之邪

秋天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性想补身,这是由于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耗损大,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时节,调补身体是有必要的。有人认为「补」是不理身体情况,吃大量如人参、鹿茸、鸡肉、羊肉及牛肉等的补药或补品,但其实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不但于健康无益、浪费财力物力,更有可能损害身体。

秋季调补,要同时考虑气候本身及人体脏腑功能的特点。秋季气候乾燥,空气中缺乏水分湿润,有些人常感口乾舌燥,鼻腔有乾燥感,嘴唇乾裂出血,加上秋风阵阵,容易引起燥咳,表现为乾咳或少量黏液痰,咳而不爽,甚至导致某些旧病复发等。这就是中医常说的「秋燥」,中医学认为燥是无形之邪,凡素体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而当气候乾燥之际,在原有伤津的基础上,内外燥热互为结合,耗伤津液较重,导致体内水火平衡失调,外不能润泽皮毛,内不能滋润灌溉脏腑,出现一连串秋燥证候。

滋阴润肺平补为佳

燥气从性质来分,可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初秋之气,由于受了夏季炎热气候的馀气,刚烈肃杀,形如老虎之凶猛,称之为温燥;深秋之气,由于接近冷的冬季,寒意渐加,则称为凉燥。要预防或减少秋燥症状的发生,饮食调补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注意多喝水、稀粥、豆浆等以补充水分;多吃些萝卜、莲藕、梨、马蹄、蜂蜜、西洋参、百合、玉竹、沙参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及药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热刺激性强的物品及油炸、肥腻之物。由于人们在夏季常常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总之,秋季调补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应选平补之品,掌握补而不峻、不燥不腻的原则。像雪梨润燥汤便是非常美味及合适的秋天滋润食品,制作方法也很简单。

‧雪梨润燥汤
用料:雪梨2个、雪耳1只、南北杏各2钱、水适量。
制法:雪耳用清水浸泡20分钟,雪梨洗净后切件,将所有材料同放砂煲内,加清水适量,加调味品如盐或糖。
食用效果:生津润肺,滋阴润燥。

此外,秋天对应的脏腑为肺,肺在志为悲,悲忧伤肺,故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少看悲伤的电影戏剧,切忌悲忧伤感,五脏就能平和,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