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网媒」突发性出现或成新常态

2020-06-27 07:48

到了社会运动激化,大量穿反光衣的记者在前綫活跃,也有网媒涉及安排未成年学生担任记者。资料图片
到了社会运动激化,大量穿反光衣的记者在前綫活跃,也有网媒涉及安排未成年学生担任记者。资料图片

社会政治气氛激荡,媒体都难独善其身。在过去一年的社会运动,传媒变成走在最前綫的角色。最近,多辆疑似「采访车」出现在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家居外,再令媒体身分惹起议论。

几路人马守候黎智英

黎智英近日因为涉及多项刑事指控,要出入法院和警署,同一时间,在他住所外面,聚集几路人马长期守候。黎智英旗下媒体追访,指这些守候人马有自称是记者,不过所属媒体过去就鲜有听闻。传媒有所谓「第四权」,他们进行「采访工作」是否顺利,就涉及新闻自由。

从法理来说,新闻自由是社会或政治上的概念,有时法例会为新闻工作提供豁免,不受约束。除此之外,媒体仍受法律限制,面对私人机构也没有任何的保护。过往,传媒机构获得方便,主要是约定俗成,互相尊重,以此作为社会或机构文化开明的指标。

媒体记者在采访时往往获得方便,过往,记者身分很少引起争议,因为传统媒体营运,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要相当,所以数量少,而且广为人知,对记者行为有一定的约束。自从网媒兴起,记者身分出现改变,因为在社交平台,有所谓自媒体的概念,很多机构找一、两个人都可打造,媒体就如雨后春笋涌现。

无法确定营运者动机

网媒记者急增,初时只是带来采访安排上的困难,像立法会的记者会,由于场地和时间限制,开始有登记制度,方便安排。到了社会运动激化,大量穿反光衣的记者在前綫活跃,其间与警方发生不少摩擦,也有网媒涉及安排未成年学生担任记者等,记者身分开始引起讨论。

除了记者身分,大量网媒背后的支持者身分,他们的背景和目标,据闻也引起了注意。现时不少网媒都没有广告或订阅收入,他们主要通过筹款活动获取营运资源,当中的运作便很难了解。

香港的媒体行业,长期处于高度竞争,其中一个原因是经营者除了商业考虑,营运媒体还被视为有社会影响力,是身分地位的象徵,这些界外效益还较容易理解,但如果支持者不为公众熟悉,就不存在增加个人知名度或影响力的好处,那么,他们的动机又是甚么呢?

每逢大事即应运而生

最近,美国政府内地官媒列为使团机构,认为是管治机构的成员之一,部分内地民营媒体营运都受限制。香港的传媒体制和内地以至外国不同,管理相当宽松,规管主要集中在电子传媒,报纸杂志因为有注册制度,加上营运规模不能太小,还有一定的制约,但去到网媒就差不多变成人人都可以做记者,所以遇到大事就有「网媒」突发性应运而生,可能会成为日后的新常态。

吴顺目

全文刊于《星岛日报》「拆破传媒术」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