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结构大奖2022特刊 颂先行工程项目 扬新型研究方案

2022-05-26 15:12

香港工程学会结构分部自2006年起,每年均会举办「卓越结构大奖」,以表扬香港结构工程师对建筑业的贡献。今年的评审工作适逄遇上疫情,评审委员会成员以网络形式审阅参赛作品,而大奖得以顺利完成。香港工程师学会结构分部主席谢伟强工程师和筹委会主席谭熹利工程师接受是次专访,分享举办「卓越结构大奖」的心得和是次得奖作品的特色。

建筑业是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谢伟强表示:「结构工程师在香港建筑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任何建筑物基本上都离不开结构工程或结构工程师的工作,因此举办卓越结构奖为了表扬香港本地的结构工程师在建筑业的贡献,亦期望把行业的努力和心血作品推广出去,让大众认识香港结构工程的优秀作品。」

香港工程学会结构分部自2006年起举办「卓越结构大奖」,今年已踏入第16届,每年的参赛作品都是当时在香港或内地工程的代表性作品。谢伟强乐见「卓越结构大奖」在业界有高度认受性,指「很高兴卓越结构大奖能获得香港建筑结构业界的重视,每年都有重点项目和代表项目参赛。每年结构分部均会在周年大会举办隆重的颁奖礼,亦会透过报章、网页和影片分享得奖项目,而过往也会在大会结构工程分部邀请得奖者分享设计心得。」

评审标准客观务实 程序未受疫情影响

「卓越结构大奖」为表扬香港结构工程师所带领的项目达到奖项所设的标准和优异的表现,评选委员会设多角度的评选标准,例如设计美感、工程专业知识的运用,实用性、安全性、可行性和可持绩发展等的元素作出评估。另外,参赛项目横跨不同类别,如住宅工程、非住宅工程古迹项目和基建项目,结构分部更接受本地和外地的项目参赛。除了工程项目外,大会更设有研究论文的评选。谭熹利指:「评选委员会的水平甚高,研究项目会由本地和外地的学者作计估,而建筑工程项目则由香港技术部门的高级工程师给予意见。今年更邀请到大会的主席作为评选委员会的客席成员。」

得奖项目实至名归 创新专业兼备

随着建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电脑模形、建筑方法,结构分部和「卓越结构大奖」亦不断进步。今年的6个大奖中有两个大奖正是运用了新的组装合成技术,而项目更是香港首个高楼层的大型建筑项目,因此今年的参赛作品具备了领先性技术的含量。另外,谭熹利表示:「所有获得大奖的项目,都是非常之优秀和设计出色的作品。就以获奖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为例,在工程范畴而言是作出极为严谨的设计,在工程范畴而言是作出极为严谨的设计,运用了非常复杂的结构设计技术从而得以避开地下的30米大跨度铁路线隧道。今年与往届一样亦都有外地的得奖项目,苏洲湾文化中心与其他高层项目不同,是一个横向大跨度而具美感的结构设计,在设计上亦需要透过精准的结构模型计算来克服一些可能出现的不良共振效应,因此每个得奖作品可谓实至名归。」

建筑界敬业乐业 疫情下默默作贡献

近年疫情持续反覆,香港建筑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部分的工程项目因各种问题而拖延。谢伟强表示:「工程业界近年致力于克服疫情所带来的困难,结构工程师以往需要到工地检测,现时会采用网络视像通讯形式进行检测,工程会议亦会采用透过网络形式举行,从而让工程减少受疫情的影响而顺利完工。」诚然,是次「卓越结构大奖」的评审工作亦同样受到疫情影响,他指:「过往的评审可以到现场参观项目的完成品,以及邀请参赛者汇报简介,但近年评审无法实地考察,而只能参阅参赛者所递交的照片和详细资料,期望日后疫情缓和而可以重新执行过往的评审程序。」

谢伟强认为:「香港工程界包括结构工程一直以来都是敬业乐业,为了香港的发展默默地作出贡献,近年业界主动迎合内地发展和不同的科技发展,而结构工程分部于5月举行研讨会,分享电脑科技如何帮助到结构工程发展,而不只是大众对建筑工程的刻板形象,除了会运用混凝土等,更会运用现代科技,如机械、组装合成建筑法、电脑化的设计件和计算工作。」

谭熹利工程师总结:「在过往协助评审和担任是次筹委会主席的过程中,留意到香港的工程师已做得很好,能够在地少人多的地方做出非常繁复的结构工程,同时亦要克服多种现场环境限制,实属不易。虽然在运输物料和施工极为困难,地盘方面也有不少制肘的情况下,但每年香港结构工程师都有令人惊喜的项目,而得奖项目更是实至名归,期望未来也有优秀的作品能获奖,以表扬香港结构工程师的贡献。」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