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如何推动巨轮起航

2022-05-19 08:08

行政会议通过第六届政府的架构重组方案,新方案是候任特首李家超和现任特首林郑月娥商议的结果,相信亦得到中央的支持。

来届政府会由三司十三局扩大至三司、三副司、十五局。先简单总结新政府架构的变化:

第一,政务司、财政司和律政司都会增加副司长职位,同时强化司长办公室的人手;

第二,新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而运输及房屋局将分拆成两个局:运输及物流局和房屋局。

第三,过去发展局归财政司司长管理,而运房局归政务司司长管理。改组后发展局、房屋局和运输及物流局都会统归财政司司长管理。财政司司长会管理六个政策局,政务司司长会管理九个政策局。

政府改组当然是为了解决根本问题,到底政府架构面对甚么问题呢?

香港回归已二十五年,社会对政府最大的批评是很多重大问题,政府都无法解决。政府就像一艘巨轮,行走得相当缓慢,有时甚至在原地打转。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去年七月十六日「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提到,对香港的管治者要有更高的要求,强调他们「不仅要想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问题是整个政府机器是否能够「干成事」呢?

在香港回归之前,在殖民地政府的年代,纵使社会对当时的制度有百般的批评,但当时的港英政府仍然是相当高效。

有人说,是政府的AO(政务主任)出了问题。然而,香港回归前政府的骨干也是AO,为甚么当年的AO做到事,但如今的AO就做不到事呢?

逻辑上有两个可能,一是过去的AO臣服于来自英国、较专制的殖民地长官,但回归之后,同样的AO却与政治任命的领导班子对抗;另一个可能是回归之后,香港政制急促开放,社会上反对政府的力量愈来愈大,政府高官要么与反对者妥协,要么是为官避事,少做少错。无论是因为那个原因,客观上都会令政府这艘巨轮,不会按阿爷以至市民的意愿前行。

所以,政府改组,著眼要看的,除了是具体的政策局构成,也关乎改组的大方向。其中一个变化是扩大政治问责班子,增添十三个政治委任官员和五十七个公务员职位,涉及每年总薪酬开支增加九千五百万元。

批评者会认为政府改组,愈搞愈浪费;支持者则期望政府大幅强化高层管治团队,能推动政府这艘巨轮前行。

有某位政务司司长曾经讲过,他的办公室只有四人,根本是「无爪蟛蜞」,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到。犹记得特首林郑月娥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改变是高官聘任制,要求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按能者居之的原则,选拔首长级官员时不论资排辈,甚至可以不局限于公务员团队之内物色。政府有一千五百个首长级职位,其中AO职位有三百多个。当时有消息传出D8级的常秘也可能对外招聘。从外引入能者,以新血冲击旧血,这是一个方向。

不过,政府现在似乎行另一个方向,就是重组、强化三司团队,由三司去推动政府向前。

特区政府完善了政制之后,解决了一些固有问题,但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一、现时立法会的九十个议员之中,只有一个议员勉强算是反对派。当反对派消失之后,政府就再没藉口说因为反对派议员拉布,令施政不前;

二、过去政府官员长期被反对派威吓,部份官员养成为官避事的心态,就像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指受害者最后变成同情加害者的心理状态),政府高官即使不再面对反对派压迫,会否仍然不敢做事?

三、完善政制之后,建制派主导,但他们向政府施压,甚至在利益交换上,绝对不弱于反对派。究竟建制派会形成一个健康正面的推动力量,还是会变成对政府施政的新阻力,令到政府仍然强不起来呢?

这些问题都未有答案。而来届政府似乎试图强化三司,去推动施政向前。这个改革若要成功,由特首、三司、三个副司长,是否能够有够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推郁政府这艘巨轮,是成败的关键。

大家其实都不要太害怕政府这艘巨轮会撞上冰山,反而是害怕这艘巨轮不动如山。无论是房屋、国安以至经济发展,若政府不作为,根本解决不了。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