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High Tea|点解要「勤劳」?
2021-12-02 08:45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课程发展)陈碧华解释要加入「勤劳」的价值观,因为「少壮努力,长大收成,而勤力就是基础」,这是一个显浅的道理,但今时今日,却有人觉得「勤劳」并不是必需的。
近年来,有年轻人去求职,讲明要薪不要辛,人工要高,但工作不要太辛苦,有人更要求每周上班三天,因为不要太辛劳,要有时间轻轻松松地生活,要有自己的时间,不要有生活压力,影响生活质素。有这种想法的人,当然有家中食饱无忧米的中上层家庭人士,但基层家庭亦不乏只想要生活轻轻松松的职场人士,他们抱持的态度是赚够今日需要的生活费便可以了,为何要辛辛苦苦向上爬?
曾几何时,辛辛苦苦向上游是香港年轻人从求学时已经有的座右铭。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经济起飞,香港社会绝对不是如今天般富裕,社会结构是基层家庭居多,大家都希望勤力工作,让自己、让下一代生活得好一点。那时代,一星期工作六天、甚至七天,以至每天还会加班、加时工作的人大有人在。勤劳就是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份,有工做的人勤力工作,有书读的人努力向学,以求让知识改变命运,让自己的家庭可以生活得更好。勤劳的观念几乎是求生技能,不需要在学校有课程让学生学习。
今天有家长以为爱孩子,就是要确保他们生活没有压力,有人觉得要求年轻人要勤劳,就是一个压力的来源,这些家长可曾想到其实不能面对压力的孩子,怎可能有推动力去做事?难道人人靠父荫、靠母荫去度过一生?坐食山崩是甚么意思,不愿勤劳的人听得明吗?
香港社会能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腾飞,就是我们的劳动人口中有很大比例愿意辛勤工作争取回报的打工仔,我们当时才会有急剧增长的中产阶层。若我们不让勤劳的美德承传至下一代,香港整体失去了人人打拼的动力,香港经济会是最大受害者。我们邻近城市有大量愿意辛勤工作的劳动人口,这种对比只反映了一个情况,香港在未来只会在城市竞争中落败,我们曾经拥有的优势,亦会一一褪色!
黄丽君
原文刊于《头条日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