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广场】大湾区推进医疗融合 多项议题亟待解决

2021-03-05 09:20

近年不少港人在大湾区生活,香港医疗技术与大湾区医疗体系发展互融,为港人和当地市民服务,相信是必然趋势。上星期「大湾区疫后医学新世代研讨会」上,多位医疗专家介绍两地融合的趋势。

 

香港创新医疗学会顾问及项目管治委员会主席高永文医生指,港澳医疗水准在大湾区,可说较为先进,湾区城市高质量医疗需求殷切,多年来港澳发展新医疗形式,引进医疗科技,结合本港医疗管理的长处,大湾区「港式」医疗服务,有一定需求,更可与湾区携手,提升医疗水平。

 

2年前,高永文透过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检讨香港专业人员和医疗人员,如何在大湾区发展,以及各项的困难。研究所获结果目标是向三地政府建议;后来新冠疫情爆发,发展大湾区医疗停顿一年。高永文说随着疫情受控,可重新启动大湾区医疗合作。

 

高永文指要把先进医疗技术引进大湾区,首先配合专业人才,三地各有不同培训及专业准入的要求,香港就有医务委员会和执业试,内地亦有不同要求。目前通过CEPA两地资格互认或考试的安排获取内地的专业资格,本港医生如往内地作短期执业,中港合资医疗机构可增聘本港医科毕业生。

 

医疗器械统一准入

 

高永文表示,未来须厘清不同医疗专业湾区的执业资格,目前国内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可多点执业,他相信香港医疗人员亦会走同一方向,选择多地执业。虽然CEPA容许本港医疗机构进入内地营业,注册上仍有各项问题,各部门各有要求,所以统一香港、澳门以医护人员到大湾区执业注册和准入,甚至开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三地医疗融合甚为重要。

 

他又指,另一重要议题为统一药物及医疗器械,进入大湾区审批机制;目前,三地各有不同制度,不少药物和医疗器械在香港可以使用,但在大湾区则仍未获批。较早前,不少内地民众因为采用内地没有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结果要专程来港。三地在药物及医疗器械注册和市场准入,以至税务都必须改革。

 

以往本港亦有不少医疗器械研发,例如香港有医疗专家研发手术机械臂,然后利用大湾区作原型或大规模投产,但进一步推进,又必须临牀研究。可惜是香港病人数量不足,临牀研究又遇到问题,难以短时间内达至一定数量的临牀病人。

 

高永文指,如果可以同步在大湾区临牀研究,有利本港医疗器械更快推出。此外医疗器械亦须内地临牀研究,故此亦有利香港开发的医疗器械,打入内地市场。

 

远程医疗合理资源

 

高永文说,发展商营的医保亦对整合大湾区的民营医疗,进而拓大民营市场,甚至是参考类似香港自愿医保模式,市民可到民营医院就医。内地民众习惯到三甲医院就诊,虽然内地医保普遍,选择民营服务要付出较贵费用。

 

他建议扩大医保覆盖率,大湾区市民除了选择公营服务外,可在民营市场有更多优质医疗选择,有助大湾区民营医疗的发展;改变内地仍以公立医院为主导,让市民选择更多民营医疗。

 

高永亦指,疫情爆发以来,医疗服务注重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减低医务人员受感染。其实远程医疗发展一段时间,主要是方便偏远,或医疗水准较低地区,有机会获高质医疗谘询,甚至是跨境的服务。

 

「近年以人工智能或手机远程医疗应用兴起,又让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高永文举例:「英国为例推动医疗手机应用,市民上网谘询简单病例,以AI成功解决5至6成的病例,大大减低基本医疗;所谓GP服务需求。」

 

他指即使专科诊症,AI或手机应用亦可作为分流,令医疗资源使用更为合理。以往不少大湾区市民趁港的专科医生就诊,疫情后不少病人无从南下,无法继续治疗。

 

高永文说,资讯科技可解决上述难题,大大改善了影像传送清晰度,以及各项通讯。不过,碍于医疗组织和专业责任,远程医疗仍有不少难题,例如是医学伦理或守则,医生无法透过远程诊症。

 

「其中一个方案就是设立内地建立远程的医疗中心,当地医疗人员陪同下,接受港澳医生谘询。长远而言,三地政府须设立医学的法例架构,以至专业规管和道德守则达成指引,以方便以手机作普通和专科病诊。「大湾区疫后医学新世代研讨会」由香港创新医疗学会及创偲国际企业联合主办,香港心理学协会协办。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