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山海情

2021-02-17 06:40

香港人不了解国家,对内地的感觉由自大,到自卑,再到自我保护。一切都源于对国家的事情,知道得太少,不明白要发展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到底有多难,不懂得代入国家的处境。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套内地剧《山海情》,令人颇有感触。故事讲一九九一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大山上有一个涌泉村,是中国贫困村落的典型。村民几千年都在山上生活,异常贫困。

国家出台扶贫政策,在山下银川附近重划了一大片土地,把村民从山上搬到山下开放区,叫金滩村,逐步通电通水,发展农业,村民又可以到附近城镇打工。但涌泉村的村民穷惯了,多数人不肯搬到山下,之前搬到山下的七户村民,又偷偷跑回山上,负责的开发区官员张主任追他们追到山上去,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剧中人物满面黄土,拍得相当真实。人民面貌像真度也很高,不是人人都像雷锋一样的「标兵」,反而初时大多数人都是「逃兵」。引用张主任的讲法是「贫穷会令人愈来愈懒,愈懒令人愈贫穷。」

村民穷到一个地步是一屋三兄弟,却只有一条裤子,只能一人可以外出,其馀两人只能留在屋内。也会把政府发来让村民养殖卖鸡蛋的扶贫鸡,捉来吃掉。当时的穷人,就是穷到这种地步。

剧集反映的现实是生活充满挫折,村民即使搬到了山下,遇到一场风沙暴,亦会刮得人仰马翻,生活艰苦不堪。政府原本规定一条村要有八十户才通电,但即使破例降低标准至六十户,凑来凑去,还只有五十九户,几经波折也未能通电,令主角年轻干部马得福,亦被生活折磨得极其沮丧。

看过《山海情》这套剧集,对中国这几十年如何走过来,会增加几分了解。闻说内地九十后、千禧后的一代,看后十分感动。看剧看到挫折处,想捐钱扶助剧中人。

我们分析政治,通常会从领袖、组织以及群众三个层次去分析。涌泉村这个故事,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群众。农村群众虽然善良淳朴,但当年教育不高素质低下。虽然很多人不怕捱苦,但捱了一段时间就想放弃。不过说到底中国人并不懒惰,也肯努力求生,就如涌泉村的小朋友,十多岁就想偷走到外地打工,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勤劳拼搏,似乎隐藏在中国人的DNA里面。剧中搞科技种蘑菇的情节,敢创敢试会有成绩,但挫折天天出现,只有不畏艰难,总有解决方法,在在显示中国人的拼劲。

二、组织。中国共产党深入基层的组织,在关键的时候会发挥作用。例如负责的官员张主任,在涌泉村游说村民搬去新开发区,搬到新区又逃回涌泉村的人,大力控诉新区的生活环境很差,蚊子有拳头那么大。但涌泉村有一个老人家,他是该村的前支部书记,就站出来说话:「有出路为甚么要当逃兵?有奔头就不算苦,就算再穷,也不能把骨头穷没了。」就是这个老人家的说话,扭转了局面,令更多人愿意搬到新开发区。

中共无远弗届的基层党组织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三、领导。《山海情》是一套献礼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剧中的情节,反映了共产党的韧性。一个国家的关键是强而有力的领导。西方国家的领导都是人精,不能够说他们不强悍,但他们把九成,甚至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吸引民众、捞取选票之上,愈来愈少把心思花在发展国家的大事上。

中国是一个专制体制,特色是领导人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虽然也考虑民意,但不需要为选票奔波,以科学方式决策,先规划好目标,然后定出指标,之后按计划达成。扶贫就是其中的一个指标,过去五年,中国政府要把最后三千万的贫穷人口脱贫。当定出了硬指标,死拉蛮干也要达成,最后目标就能达成了。

中国的领导也有很多聪明的政策,例如「对口扶贫」,用较富裕的东部地区扶助较落后苦西部地区。剧中故事就是由福建扶助宁夏的脱贫项目。

《山海情》以人情出发,说中国故事。中国的故事不是富豪到名店抢LV,而是由穷困的农村开始,一步一脚印迈向小康,从苦难中走出来。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