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港府冷待研究报告 二战遗址恐变废墟
2021-01-13 09:00
访问当日,黎伟聪带同十多名港大师生,到港岛黄泥涌峡一带视察二战碉堡的情况。当年横渡维多利亚港的日军为登上渣甸山、聂哥信山等高地,在黄泥涌峡与英军激战。黄泥涌峡军事遗址在○九年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港府于是为部分遗址设立指示牌,介绍当地历史,包括机枪堡JLO1。黎伟聪表示,由于JLO1位处郊野公园范围,渔护署会派员定期清理附近杂草,确保建筑清晰可见,惟当局为免有人破坏机枪堡,以石屎密封大门,「在没有管理之下,密封大门可能是比较好的做法,但理想的文物教育应该让公众进入内部,感受当年军人的情况。」
战时观察站指示牌欠奉
纵然黄泥涌峡属二战主要战场,但现场不是所有遗迹也获得一视同仁的保养,距离JLO1十分钟路程的战时观察站,构筑物比JLO1更具规模,现场更有疑被高射炮打破的痕迹,但此处没有指示牌,未被视作战时遗址,当局于是任由野草生长,杂草几乎埋没当年英军铺设的石级,要由一众港大师生协助清理,方能重光。黎伟聪苦笑道,过去十年几乎每周行山,轮流造访不同的二战碉堡,既为记录最新情况,亦顺便清理枯枝废木,避免碉堡隐没。
港大建筑学系在一一年十二月八日,即香港保衞战七十周年纪念日,发表二战时期香港防御工事研究报告,通过比对上世纪三十年代至近期的航空拍摄图片,找出分布在港岛南区及九龙,约一百二十个战争防御设施,包括机枪堡、炮台、防空洞、隧道及军火库等,当中以机枪堡的数量最多。黎伟聪忆述,报告一度引来广泛反响,港府曾派员向他了解情况,惟十年过去,除了邻近荃湾城门郊野公园的城门碉堡,设有游客中心介绍历史外,其馀的碉堡遗迹均遭到冷待。
仅馀机枪堡集中港岛南
过去研究指出,香港岛沿岸在二战时期共有七十二个碉堡,主要为机枪堡,随着战争结束,港岛北的机枪堡已悉数拆卸,以腾出用地作城市发展,目前仅馀的机枪堡遗迹,集中在港岛南沿岸。黎伟聪在十年前实地视察其中二十六个遗迹,其中位于中湾的机枪堡经已倒塌,其他的机枪堡虽然未有即时倒塌的危险,但因为曾被人霸占居住,以及日久失修,均有修葺的需要。
黎伟聪形容,碉堡再经十年风霜,部分已有结构危险,其中以港岛的情况最令人担忧(见图)。在大潭道美国会所对开的二十九号机枪堡,以及邻近海洋公园的十四号机枪堡,近年墙身已长满荆棘及其他攀藤植物,将逐渐影响建筑物结构,增加倒塌危险,「十四号机枪堡有文献记录日军攻占的经过,甚至是屠杀战俘的地方,很有历史价值。」
攀藤满布危及结构安全
他续说,在全球暖化影响下,本港植物的生长速度远比以往迅速,其中攀藤植物增速更是惊人,「我们去年五月在砵甸乍炮台清理杂草,到十月再去,杂草已长至我们清理前的高度,可以想像到,如果机枪堡长期无人打理,状况只会愈来愈差。」
此外,位于鹤嘴的三十三号A机枪堡,以及香港仔瀑布湾的六号机枪堡,由于两者位处热门行山路綫,过去一直是游客打卡热点,但黎伟聪指出,六号机枪堡内部近年石屎严重剥落,墙壁的钢筋外露,有结构安全危险,有必要及早修复。三十三号A机枪堡过去亦有类似的结构安全危险,惟黎伟聪表示,有热心人士在一年多前私下为机枪堡修葺,始令建筑物脱离危险期。
保育同时要还原附近地貌
在港府缺乏保育的情况下,黎伟聪坦言,本港仍留有过百个二战碉堡实属难得,加上碉堡大多位处郊野公园及官地,没有业权争议,政府要出手保育亦十分简单,但至今仍未有部门愿意承担责任,为碉堡进行修葺及清理杂草的工作。他又建议保育碉堡的同时,亦要还原附近的地貌,「机枪堡理应建于山上开扬的位置,能望清楚山下敌军的动静,但机枪堡附近的地方多年来缺乏打理,树木已长高至阻挡景观,有需要还原当时的情况。」
他慨叹,加拿大领事馆每年均会到黄泥涌峡举行仪式,记念二战时英勇殉职的加拿大桥民,反观香港就连基本的二战遗迹保育也未做好,令他非常失望,「由一一年公布研究,到十年后的今日,政府的二战遗迹保育政策,连一点进步也没有。香港保衞战不是只是殖民地时期的东西,更是香港人奋斗抗战的开始。」
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