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理大急增30化验学位 补分子诊断缺口抗疫

2021-01-11 04:18

  (星岛日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为及早发现确诊者,多名专家均要求本港检测量要做到「愿检尽检」,惟本港延至第四波时才可大力提升检测能力,但仍未能如内地般做到大量检测。过去一年一直留意着本港检测能力的香港医务化验所总会主席李伟振指出,新冠肺炎检测属分子诊断技术,惟并非每名化验师均熟悉分子诊断技术,导致要在短期内增加检测数量有困难,直言如再有世纪疫症到来,本港现时的检测量仍未足以应付。有见及此,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正计画将分子诊断技术纳入为课程的医务化验第五个专业范畴,打造成行业未来发展重点,并打算在今年增加三十个医务化验学位,加强本港在传染病上的诊断及改善治疗方案,消除检测「樽颈」。
  世纪症情袭港,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早于去年三月时已表示,每日检测数量需要由二千个增至七千个,惟最终要到八月才可以完成目标,惹来市民关注本港检测能力上的不足。截至去年底,本港虽有近三千九百名注册医务化验师,以及一百三十五所私人化验所,但却未能应付本港市民的检测需求。

  李伟振解释,现时新冠肺炎检测属分子诊断技术,属较新的化验技术,技术在近年才趋向成熟。以往使用的传统测试方法,一般要数日至数星期才有结果,但现时采用分子诊断方式,在标本抽取相关的核酸,进行检测病毒的基因,最快数小时已有结果。然而,由于本港分子诊断技术发展不及外地,相关的人才及机器亦较少,令到在疫情初期,不论是公立医院及私人化验所均面对检测「樽颈」的问题,增加检测数量甚有困难。

  随著全球化,世纪疫症亦会愈来愈多,检测人手亦因而需要增加。现时本港公私营每日合共平均可处理逾三万个样本,但李伟振直言,如再有世纪疫症到来,现时本港的检测量仍未足以应付,「应付大型疫症永远都不会够」,但如本港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较为纯熟,在疫情上或「可以不用叫那么多次『救命』。」

  理大作为其中一所提供医务课程培训化验师的大专院校,系主任叶社平表示,现时医务化验主要分为四个专业范畴,分别为临牀生化学、血液学、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虽然课程在二○一二年起已有涵盖分子诊断技术,让学生先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惟未有将其独立成科。

  他表示,随著分子诊断技术日趋成熟,相关技术除可用于传染病的诊断上,也可协助加强本港传播源头追踪及改善治疗方案,而其中分子诊断领域中的次世代定序技术(NGS),亦有助可以用短时间为病人样本作全面的基因排序,化验师处理及分析过相关基因排序的数据后,可对比患者的基因排序以了解传染的源头。治疗方案方面,他以肺痨为例,部分病菌或已出现抗药性,比起使用传统的种菌技术,分子诊断可以加快得知病菌是否已有突变,从而给予最合适药物予患者。

  他预计,分子诊断技术将为未来行业发展重点之一,故正计画将技术纳入为课程的医务化验第五个专业范畴,以加强培训现行化验师掌握分子诊断技术。他透露,已向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申请,于课程加入生物资讯科学科目及分子诊断的实习,以培训分子诊断人才。

  根据食衞局于三年前发表的《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本港的医务化验人力资源推测为未来十年持续会有轻微人手短缺,新一份的检讨报告原定于去年底新一份报告,但至今仍未「出炉」。叶社平预计,随著人口老化及检测范围增加,行业在未来七至十年对人手持续有需求,「我们毕业生每年就业率都是百分百」,故冀来年可以增加三十个医务化验学位,以填补现时行业的空缺。食衞局回覆指,有关推算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于今年第一季公布人力推算结果。政府会视乎人力推算的结果,决定相关医疗课程的学额。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