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神经刺激器 助瘫痪患者恢复活动能力 脊椎结构、神经运作|STEM教室
2024-12-04 14:00
根据世界衞生组织(WHO),世界每年有约二十五万至五十万人患有脊髓损伤。纵然我们经常强调促进脊椎健康,如保持良好姿势等,但很多个案其实都源于意外,例如交通事故等。曾有一名保安员在走楼梯「巡楼」时,不慎从两、三级高度向前仆,在头部碰地时,已令颈椎受伤。我们当然想避免这些连环不幸事件,但意外一旦出现了,我们又能如何应付呢?近来科学家研发了一些安装在脊椎的电子装置,有效治疗脊髓损伤。甚么?用电?这么「大阵仗」?就让我们看看是如何做到吧!
相关文章:阿Mo第一阶段创新手术成功 父形容101周「见证重生」
初步认识:脊椎结构
在了解如何治疗脊椎或脊髓损伤前,我们应先认识一下这个我们肉眼看不到,却支配我们全身机能的身体部位。
我们常说大脑是我们做所有行动的「指挥中心」,但其实脊髓的作用也是不遑多让。如果说大脑是用作接收、分析、储存每个部位传过来的信号,并发放信号回这些部 位,那么脊髓就是连接脑部与身体各部位的桥梁。
当身体不同部分的神经接收到外界事物时,信号会先由「小路」走到脊髓这条「高速公路」,再到脑部;而当大脑处理资讯并发出指令后,亦会经「高速公路」分岔至各 「小路」。我们称这些小路为「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而「高速公路」及「指挥中心」则合指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要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脑部有头骨(skull)包围,而脊髓(spinal cord)则有脊椎/脊柱(vertebral column)保护。
图一:CNS(中枢神经系统)及 PNS(外周神经系统)位置分布
脊椎由椎骨(vertebra)及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 或 disc)组成,除了保护脊髓,还有支撑身体、控制身体移动、避震(椎间盘专属)等作用。我们一般把椎骨分成五组,包括颈椎(cervical vertebrae)、胸椎(thoracic vertebrae)、腰椎(lumbar vertebrae)、骶骨 (sacrum)及尾骨(coccyx),每组都有相应血管提供养分及神经分岔去 PNS。
图二:脊椎结构
延伸认知:脊神经
由脊髓延伸出去的神经称为脊神经。与椎骨一样,我们都把这些神经分为五组:
- 颈椎神经(对颈部、肩膀及手臂提供知觉,并控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
- 胸椎神经(控制胸和腹的活动,因而影响平衡及姿势;亦影响交感神经,因而控制血压、心率、排汗等)
- 腰椎神经(支援下背、臀部及双腿)
- 骶椎神经(负责腿下部及盆骨附近器官,如膀胱)
- 尾椎神经
因此,医生从检查我们有甚么位置不能动弹或运作异常,来推测患者脊椎或脊柱的哪个位置受伤。值得留意的是,正如交通意外发生时,后面的车辆无法向前走,假若某一处脊神经或脊髓出现损伤,由此处以下的所有脊神经都再无法好好与脑部连接,因此所有相关的功能亦不能运作。例如一个人的颈椎受伤,除了呼吸困难,其四肢亦有可能不能移动。
图三:脊神经位置
测试反应 判断活动能力
除了观察哪些身体机能受影响,医生在了解伤者情况时,还要知道脊髓的损伤程度,例如是否整个横切面都受损害。期间会进行荐髓机能保留(sacral sparing)测试, 包括检查肛门周围有没有感觉、肛门能否自主收缩,以及大拇指可否屈曲;如果没有反应,就代表完全脊髓损伤(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反之,则是不完全脊髓损伤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伤者很可能仍有感知能力,甚至有部分活动能力。通过了解受伤位置及程度,便可作出相应程序处理。
神经运作:信号传递与电相关
我们初步认识了脊椎及脊髓的结构,但究竟与「电」有甚么关系?这里,我们就要了解大脑是如何通过脊髓与身体各部位沟通。
首先,身体各部位(如皮肤)感知了外界资讯后,经过背根(dorsal root,一种输入神经束)进入相应的脊神经,信号再经由脊髓传至脑部;而当脑部下指令时,亦会经过脊髓和脊神经,这时信号就会由腹根(ventral root,一种输出神经束)传到各运动细胞(如肌肉) 。这些神经系统,全都由神经细胞(nerve cell),又称神经元 (neuron)构成。
图四:神经元结构图
化学信号改变电压
如图四所示,信号会由树突(dendrite)开始传递,树突顶端为突触(synapse), 接收上一个神经元的化学信号——源自脑部所发出的指令,可以是刺激性或抑制性的神经传递物(neurotransmitter),经过多个突触的空间及时间整合,当所收到的信号强度足以触发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就会以电的形式把信号传递下去。
深入一点来说,化学信号令细胞内外的带电荷离子分量产生变化,从而令其电势差(亦即电压)改变,当达到一个临界值时,电压就会向前传递,而这值就是动作电位。细胞体(cell body / soma)内包含细胞核(nucleus),携带着遗传讯息 RNA,从而制造蛋白质并供给神经元各部分,尤其是轴突(axon)远端来维持正常运作。要把电信号由树突传递到神经元末端,就需要轴突。
电阻较高加快传送
轴突就如电綫,把动作电位向末端传递;髓鞘(myelin sheath)就像包裹着电綫的绝缘护套,防止电外泄,令电子信号维持足够强度,亦令神经脉冲(neural impulse)加快到达目的地。不过,这些「绝缘护套」并不会完全包围着轴突,从图四可见髓鞘是一节节的,中间的节点称为兰氏结(nodes of Ranvier),类似海底电缆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放大器维持信号强度;由于兰氏结没有任何东西覆盖轴突,因此容许离子进出细胞,从而维持动作电位的强度。对比有髓鞘包覆的低电阻部分,兰氏结电阻较高,促使电流进行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增加大脑指令传送速度。当电流通过轴突到达远端的突触,信号就会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由此可见,身体与脑部的沟通,全都与电相关。
治疗层面:脊伤的电子装置
了解到脊髓在大脑指挥身体活动时所担当的角色,以及脊髓内的神经元是如何以电流进行沟通,因此,假若脊椎受伤,尤其是神经,将影响身体的活动能力,亦即瘫痪。藉着医学界对脊髓有更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专家团队研发不同策略与科技来尝试作出医治。
人工智能模拟大脑指令
我们知道脊髓损伤影响神经元的电流传递,若以人为方式把电流传到相应神经系统,就有可能使该神经所控制的肌肉重新活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 Grégoire Courtine 和 Jocelyne Bloch 团队就设计了一个电子刺激装置:
- 首先,把人工电极阵列放进脊椎内,阵列由软物料承载,其良好生物相容性使之能够连结脊髓;
- 接着,这排电极会与电脑连接。基于我们对肌肉活动的认识,包括所须用到的神经、电流强度和频率等,这个人工智能系统能模拟大脑指令,令指定电极刺激相关神经,并在患者尝试活动时自动调整和同步电流强度与频率。
这装置在人体测试中得到良好的效果,使原本瘫痪的患者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甚至步行。而香港理工大学亦成功研发电流刺激器(PolyUStimulator),其特点在于体积比指甲还小,因此毋须手术已能放进患者体内。
图五: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发的电流刺激器
补充资料
电流刺激骨骼生长
脊髓与脊椎息息相关,假如脊椎受损,就不能保护里面的脊髓。
现时,医治椎间盘退化、脊柱侧弯、脊椎骨折的方法,大都使用椎骨融合术(spinal fusion),即利用骨骼移植(bone grafting)以及螺丝等硬件把两节椎骨连接起来。但有研究发现,融合术有一至四成机会失败,原因包括骨骼生长不足导致两节不能缝合等,而原来骨的生长与电子刺激有很大关系。
早于1957年,科学家已发现骨头是压电的(piezoelectric),即受到物理压力时会内生电场(electric field),从而促进骨头生长,反之亦然。这也是为何经常不做运动,或身处太空时,由于骨头所受压力减少,出现骨质流失。
电场能发挥两大作用:
- 调节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蛋白制造骨头和软骨;
- 促进生长因子的制成及基因表达,从而有助骨骼生长当中的步骤。
因此,一些人尝试直接施加电流刺激骨骼生长,从而提升骨伤复原的机会。医疗科技公司 Intelligent Implants 就研发出 SmartFuse TLIF Cage,一个能够安装在脊椎的小型电子装置,在动物模型中能令骨头生长快三倍,而且骨质更佳,有望将来用作临牀测试。
图六:Intelligent Implants 研发的 SmartFuse TLIF Cage
医疗科技日新月异,随着我们对人体的认知愈来愈深入,因而设计更多治疗方法,医治以前解决不到的疾病,就如我们对脑部和神经系统的了解,促使研发出电子装置使瘫痪患者可以重新活动。当然,医疗科技的先进,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漠视身体健康,假若我们平日注意坐姿、保持适量运动的话,就能减少患上与脊椎相关疾病的机会。
延伸阅读:阿Mo病情转入复康赛道 父盼神经线能像小孩学习逐步灵活
文:刘心 图:网上图片、ExcelxImpact@PolyU、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PolyU、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FMER)、The World of Implantable Devices
相关新闻:
MIRROR演唱会事故案 屏幕悬吊系统由协兴隆负责 每组屏幕重435.2公斤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