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有益身心 非运动员专利|港医讲医

2024-07-08 12:39

运动有益身心 非运动员专利|港医讲医
运动有益身心 非运动员专利|港医讲医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于本月展开,全城亦掀起一股运动热潮,大家坐在家中欣赏赛事及为运动员打气的同时,亦可趁此机会审视个人日常运动量,是否足以保持身心健康。


体能活动不足 可增患病死亡

有研究指出,体能活动或运动不足,是导致罹患非传染慢性疾病的主要行为风险因素之一,会将死亡风险增加20%至3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的统计,2015年全球5000多万死亡人数中,70%是由非传染病引致;在本港,2016年主要非传染病即癌症、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本地所有登记死亡人数的55%,可见非传染病已对个人及本地和全球医疗系统造成沉重负担。

那么何谓体能活动?其实体能活动泛指任何由骨骼肌肉产生的身体动作,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简单如步行或踏单车,也是体能活动的一种。定期、恒常的体能活动对身体和精神健康有很多好处,包括预防和管理肥胖症、高血压及代谢综合症(俗称「三高」)、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非传染病、减少焦虑和抑郁、改善心理健康、纾缓压力及改善睡眠质素。

本港于2018年推出《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其中一个目标是要鼓励民众多参与体能活动,长远对促进公众健康带来正面影响。根据世卫的全球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至300分钟中等强度(如步行),或至少75至150分钟高强度(如跑步)的带氧体能活动,或者中等和高强度活动综合起来,达到等量的体能活动。除此之外,还应每周2天或以上进行涉及所有主要肌肉群的中等、或更高程度的肌肉强化活动,例如器械健体、以橡筋带或水樽哑铃辅助的肌肉训练、徒手肌肉训练(包括掌上压、半蹲、平板支撑)等等,并要限制久坐不动的时间,建议用任何程度的体能活动——即使是低强度的活动如站立或散步,以取代久坐不动。


运动融入生活 有利健康投资

很多人误以为需要学运动员般训练得大汗淋漓、或练得一身健硕的身形,才能获得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其实只要把体能活动恰当地融入每天生活当中(如增加每日步行的时间),达到世卫的体能活动建议,已能有效改善健康。最新研究指出,世卫建议每周的体能活动量,其实可以集中在周末1至2日内完成,对于一些平日工作十分繁忙,只能在周末抽空做运动的人确实是一大喜讯。

此外,肌肉锻炼的重要性亦常被忽略,很多人误以为自己不是健美选手、又或已不再年轻,就毋须锻炼肌肉。其实任何年龄的人都需要强健的骨骼肌肉系统去维持健康,世卫的建议亦明确指出每周适当的肌肉锻炼,加上足够的带氧体能活动量对健康十分重要。最后,笔者经常被问到做哪种运动最有效?我认为答案因人而异,只要找到最能配合自己个人喜好、生活节奏和规律的运动方法,再持之以恒,享受当中的乐趣,将健康一点一滴累积下来,便是一套有效的运动方法。

另外,不少忙碌的香港市民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做运动,可是一旦患上慢性疾病,即使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去见医生和接受治疗,甚至需卧牀休息,连活动能力也受限制。既然如此,何不明智地预先腾出时间多做运动,奉行活跃健康的生活模式,积极地预防非传染慢性疾病,令人生过得更丰盛、更有质素?长远来说绝对是有利健康的投资。此外,恒常运动也是对家庭的一份责任,试想若不幸患病,会对家人日后的生活带来多沉重的负担呢?

既然足够的运动量或体能活动能有效减低非传染慢性疾病的机会,大家可鼓励自己及家人,培养恒常运动的习惯,从运动获得身心益处,减低患上非传染疾病的机会,这绝对不是运动员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为家人努力实行的「终身事业」。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院长(员工福祉)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及运动学分部主任萧明辉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延伸阅读:

中西药相冲?从癌症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港医讲医

骨质疏松|港大预料人口老化致骨折个案增加 专家教路预防 把握「储骨」黄金期|港医讲医

我们何去何从? 21世纪青年精神健康新挑战|港医讲医

纾缓治疗的核心 舒适无憾地走完人生最后一里路|港医讲医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