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范文赏析|韩愈〈师说〉 学必有师 弘道之文讽时弊

2024-02-07 14:00

韩愈〈师说〉

【题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也是今人普遍接受的观念。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唐代就有「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话说,韩愈在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曾收召后学,传道授徒,不仅引来「好为人师」的讥讽、侮笑,还被视为狂人。韩愈有感于时人轻视从师的弊端,写下〈师说〉一文,为师道正名,表现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勇气,也起到匡正风气的作用。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羣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历任地方与中央多种官职,官至吏部侍郎。因指责朝政与谏迎佛骨,先后被贬为阳山令和潮州刺史。韩氏大力主张「文以载道」,为文要求「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旗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韩昌黎集》传世。

【内容分析】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也用来陈述事情,多为一事一议。〈师说〉就是论述从师为学之道的论说文。文章藉表彰年轻学子李蟠「能行古道」从师问学,来抨击「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本文一开篇就正面立论,指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而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文中说,人非生而知之,没有谁无疑惑,从师正是为了解惑。无论是年长的还是比自己年轻的,只要他懂得道理,我就跟他学习。从师即学道,无论贵贱长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段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到了第二段,作者一下笔就慨叹「师道不传」,并从三个层面对轻视师道的时弊展开讽谕。首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圣人高出常人很远,尚且从师问学,倒是时人本领不高,却耻于从师请教,可想圣者益圣,愚者更愚,不是没有因由的。接着,以时人对「其子」与对「其身」相比较︰他们找老师来教孩子,自己却耻于跟老师学习,实在太糊涂。而那些老师教的只是断句之类的小道,并非进德修业的道理,这样的学习无疑是学了小的丢了大的,真不是明智的做法。进而,文中又以巫医、乐师及各类工匠与士大夫相比较︰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不耻于互相学习,反观士大夫们却不是这样,他们取笑有「老师」与「弟子」之称谓的人。士大夫们看不起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而自己的智慧反不如他们,该是可怪的事。通过逐层对比,反覆论证,充分揭示出士大夫们的愚昧、糊涂与不智。

正反立论 气势充沛

经过上面的一番的论说,作者笔头又一转,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再度申述从师之道。文中以孔子的言行,说明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而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且得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文尾,交代作文缘由,表彰「能行古道」的年轻人,赞赏其不受时俗的拘束而从师问学,呼应「学必有师」的题旨。

文者气之所形,贵在有感而发、言之有理有据。〈师说〉即体现了这个特点,全文紧扣一个「师」字,正反立论阐述师之道,标举正确的学习典范,气势充沛,表现出很强的说服力。

【笔法】

立意精警 论说透彻

具体而言,特点有二。首先,立意精警,论说透彻。文章辟头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平空而起,一个「必」字,下得乾净利落,力度十足,显得理直气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见解精辟,平易而警策。

其次,文思多变,波澜起伏。语言文字是思想的直接外显,可以说有甚么样的思维就有甚么样的笔调。此作文思如冲波逆折之回川,笔势峭拔,兀然而起,陡然而转。如「嗟乎……」一段,「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论证,一波三折,变化多端,思路跳跃,显得活泼多姿。与此相连带,文章句式也错综变化,奇偶骈散相结合,顶真、对偶、疑问、陈述、感叹,交相错杂,读来不乏抑扬顿挫之感。

正所谓文无定法,好文章笔随意转,不拘一格,〈师说〉正是一绝佳范例。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

相关文章: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