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浚灵 - 科研解闷:沉闷给我们一个反思机会……|科研创新

2023-10-06 13:38

廿多年前,我就读本科的大学,有学者获得「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他的研究题材,大概是关于被椰子树上跌下来的椰子打中后的创伤。我当时觉得他的题材既严肃但又的确搞笑,深深觉得天下间无奇不有。当时的我,当然不能预知在多年后,我的工作亦会被这样形容,甚至获颁授同一奖项。

有33年历史的「搞笑诺贝尔奖」每年颁授给「乍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学术研究和发明,在国际学术界有独特的意义。但我猜想没有一个学者,会以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作为做研究的目标。我们获奖全属侥幸,深信是上天给予的一个鼓励。年多前有人投稿本地的英文报章,查问香港为何还没有「搞笑诺贝尔奖」得奖者,希望藉此鼓励政府投放资源发展多元研究。能够为我们的城市带来零的突破,实在是我们研究团队的荣幸,亦希望藉此鼓励其他在默默耕耘的香港学者。

不少心理学学者研究的出发点,是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当中包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迷思,正是所谓的「research,me-search」。我从小是个很怕闷的人;我明白每件事要做得好,必须要专心,十年磨一剑。但我在香港大学的研究题材每几年转换一次,逃避沉闷。同时,我亦察觉到身边的人越来越怕闷、越来越难专心。故此在数年前,我为自己及他人启动「科研解闷」,研究为何有些人,尤其是我自己,像是特别怕闷、甚么时候会闷、不容许自己闷会有甚么后果、怎样有建设地解闷等等。


期望影响感受

落实「闷」作为研究题目后,我游说了几位香港大学的尖子,以沉闷作为他们的论文题材。当中包括今次「搞笑诺贝尔奖」得奖者谭琬恩(谭博士现为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期间我亦主动结识研究「闷」这个课题多年的驻英荷兰学者Wijnand van Tilburg博士,邀请他到访香港大学,以及开展一连串的学术合作。van Tilburg博士也是这次「搞笑诺贝尔奖」的得奖者。

我们获奖的2项研究,是关于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沉闷。其中一项研究我们的期望如何左右我们的感受。简单而言,我们发现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若你先入为主认为某课堂会很闷,那上课的时候,你亦会相对觉得上课过程较为沉闷。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若果学生认为老师教学时觉得自己沉闷,学生们亦一定程度上被老师的沉闷感染,继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我想分享一些有趣的发现,例如老师评价自己的沉闷感觉,与学生评价老师在课堂中的沉闷感觉,原来有一定的落差。有可能学生不能准确地留意到老师的情绪,又有可能学生把自己的沉闷感觉投射在老师身上,亦有可能是老师内心教学的热情未有表露出来。我们相信老师的感染力,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我们其中一项进行中的跟进研究,旨在帮助老师们改善睡眠质素,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我们倡议的很简单:瞓得好,心情靓,教学事半功倍。

其实,沉闷并不是洪水猛兽。试想想,若没有沉闷的感觉,我们可能会不停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沉闷让我们察觉,我们已经分心,给予我们一个三思的机会,反省自己此刻该做甚么。

或许我们需要转做别的事情,或许我们应该坚持下去,或许我们应该休息。察觉及理解沉闷,才能掌控自己的专注力,否则我们的专注力只会不断被其他事情操控。


抗衡即食文化

我们的研究亦提出,觉得沉闷,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度期望事情——包括课堂新鲜、刺激。现实是,人生不是每件事都新鲜刺激。很多技能的培养、知识的长进,需要长年累月的苦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后者,何来前者?我们需要抗衡即食文化,让青少年自幼培养刻苦耐劳的能力与坚持。当然我们有责任协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其中一步是让他们看到,专心完成一件事带来的乐趣,得来不容易才是最珍贵。


文:2023年「搞笑诺贝尔奖」教育学奖得奖者、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陈浚灵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10月6日教育版专栏「大学之道」

延伸阅读:

陈嘉玉 - 朝向AI时代:师生、我与GenAI和ChatGPT的旅程|科研创新

林素娥 - 微流控晶片 快速识别癌转移细胞|科研创新

潘巍 - 「组装合成」建造 从零到一从一到无穷|科研创新

李玉国 - 机械工程 在传染病防控及生物医学的应用|科研创新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