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玉 - 朝向AI时代:师生、我与GenAI和ChatGPT的旅程|科研创新
2023-08-25 16:00
ChatGPT自去年11月推出,我在教育领域领导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GenAI)的研究,期望找到有价值的证据以支持政策变革。我们首先开始探索Gen Z学生,以及Gen X和Gen Y老师对使用GenAI的经验、认知和意图。
凭藉在工程和教育两个领域的经验,我体现了跨学科的概念。我的研究发现,Gen Z学生对于GenAI的潜在好处,如提高生产力、效率和个性化学习,有意为各种教育目的使用GenAI。相反,Gen X和Gen Y的老师,尽管承认GenAI有不同的好处,但对过度依赖,以及伦理和教学的影响表示了重大的担忧。两个群体都强调,需要适当的指引和政策,以确保有责任地使用AI。
5大策略支援
教师的忧虑,促成我展开一个AI教育政策框架开发的研究。这个框架分为3个维度:教育学、治理和运营。它促进了对AI整合在学术设置中的含义的细致理解,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明白他们的责任,并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在此基础上,香港大学有系统及策略性地制定了新学年开始的人工智能政策。
关于这个GenAI政策,由香港大学副校长(教学)何立仁教授领导。港大举办了多次研讨会,吸引了超过2600名员工、学生和教师参与,也成立了GenAI委员会。该政策将于新学年初开始实施。此政策充分考虑了学生、教职员及教师的关切。政策将拥抱人工智能,并鼓励学生和教师使用人工智能,协助学生做GenAI的先导者,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为未来做好准备。此外,我领导的教与学创新中心(Talic)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支援,以将GenAI整合到课程中。
中心已安排5种策略性支援方式:
1. 由8月中起,为所有港大学生和教师提供AI CLINIC。此AI诊所将由我们教与学创新中心(Talic)的同事,及经过培训的学生组成。所有学生和教师到诊所,都可获得一对一的支援,包括下载不同的影片、音频、语音、文本、代码等AI应用程式。AI CLINIC每天将开放3小时,直至9月1日。中心会视乎需要延长服务。
2. 中心目前正在准备人工智能认知能力线上课程,即AI literacy course。对象为所有学生和教师。内容包括:
a. 人工智能技术
b. 人工智能认知能力及其优势、弱点、机会与威胁分析(AI literacy and SWOT analysis)
c.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d. 评估与人工智能的影响
e. 香港大学人工智能政策
3. 已设立WhatsApp和人工智能电子邮件热线,供需要人工智能支援的教师查询。
4. 为了支援学生评估问题,我们在7月就已编写了一本《重新设计评估指南》,分发给所有教师。
5. 我们将于9月或10月推出一个AI网站。
此外,我们实际上已在进行大量人工智能与教学研究,例如:研究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帮助团队合作、领导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
在这个热门话题中,最惹人谈论的是:「AI会替代还是辅助高等教育的老师吗?」结果发现,尽管有人认为AI可能最终会替代老师,但大多数人认同人类老师拥有独特的品质,如批判性思考和同情心,使他们不可替代。研究强调通过人类互动发展的社交情感能力的重要性,这是目前AI技术无法复制的。教育的未来在于人类老师和AI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是人类和机器的紧密合作。
AI未来教育领域
我认为,教育中AI的未来包括3个基本领域:人工智能认知能力、人工智能政策和人工智能行为不端,或「AI-giarism」。人工智能认知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特定技能可能因人而异。AI政策应在促进创新和确保伦理实践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也应对可能的挑战。至于AI-giarism,重新定义在AI生成内容中的抄袭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过渡到AI时代时,机器和人类交织越趋频繁,普遍观念认为,人类应该领导并承担最终责任。然而,要在这种交织的关系中划定明确的界限,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目前,我们正在与11间本地大学和众多海外机构(包括悉尼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就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进行合作,人工智能认知能力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文: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与学创新中心总监陈嘉玉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8月25日教育版专栏「大学之道」
延伸阅读:
林素娥 - 微流控晶片 快速识别癌转移细胞|科研创新
潘巍 - 「组装合成」建造 从零到一从一到无穷|科研创新
李玉国 - 机械工程 在传染病防控及生物医学的应用|科研创新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