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科教学改革目标与内容

2023-08-21 11:34

津贴小学议会上月举行圆桌会议,讨论小学常识科改革方向。
津贴小学议会上月举行圆桌会议,讨论小学常识科改革方向。

编者按:推行逾25年的小学常识科,即将面临改革。教育局去年推出「加强高小科学与科技学习」先导计划,探讨长远于高小重设科学科。津贴小学议会上月举行圆桌会议,邀请学界不同持份者,一起讨论小学常识科改革的方向;此外,亦探讨在重设科学科之后,小学课程如何与中学的公民及社会发展科衔接。本报会一连三日刊登会议的精华内容。

教育局与课程发展处近年安排了几次大型谘询,当中有些新增课题与常识科有密切关系,例如:STEAM、AI人工智能、国情教育、生涯规划等,令小学校长及老师疲于奔命,无所适从。津贴小学议会向来十分关注教育,对课程质素及教学发展尤其重视。因此,津贴小学议会主席胡艳芬校长在2023年7月12日邀请戴希立校长、苏炳辉校长、侯杰泰教授、何汉权校长、江雪仪博士及十多位小学校长一起举行圆桌会议(见图),探讨未来常识科在小学教育的发展,并提出建议方案,以保证教学质素。

戴希立校长表示,常识科的前身是分3个科目:社会、科学和健康教育,当时局方把「社科健」合并改为「常识科」。常识科课程分别在2011年及2017年进行了两次改良,学习内容上分为6大范畴,包括:健康与生活、人与环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与科技、社会与公民、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文化,以及了解世界与认识资讯年代。事实上,这6个范畴是否已经足够?还是要将6个范畴以外,需要学习的课程全部放入常识科?在内容上怎样处理?加上很多老师是兼教,怎样配合师资培训等问题,令小学校长及老师十分困扰。希望今次讨论从「目标与内容」、「教学与评估」及「改革方案」三方面进行探讨。

宜优化课程范围及内容

津贴小学议会副主席苏炳辉校长表示,整个常识科的演变,由最初的「社科健」到2017年推行6个范畴本来是很合适,不过在2017至2023年整个世界有翻天覆地的改变,最痛苦是范畴内容甚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加上常识科亦要衔接中学的科技教育、科学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老师面对最大的冲击是整个常识科「太阔」。PISA研究反映,香港在科技、科学的能力有所下降。

目前局方希望小学生在科学要动脑及动手,不过因学校课时不足,老师很难做得深且阔。另一方面,老师面对的困难就是常识科内容「太多」,既要包含价值观教育、国民身份认同及中华文化,高年级的常识科更要包括编程。事实上,小学很难聘请到「科学」的专才老师,在职老师则要面对「半途出家」的挑战。他建议执整及优化常识科课程范围及内容,否则学校与老师难以应对面对,严重影响教学成效。

侯杰泰教授表示,香港的科学科以15岁学生(PISA)为例,以往有37%学生读物理、化学、生物学3科,现在只有3%学生就读。而香港最高级别的科学专才亦只有7.8%,而内地这方面的专才则有32%、新加坡有21%及澳门亦有13.6%,香港被大幅抛离。

加入新元素与世界接轨

侯教授指,美国的幼稚园已教小朋友「Pendulum」,在内地大部分学生已认识「Human biology」,又指数学科课程学习的三角、几何已经是「金字塔」年代。他指,世界不断变化,科技、电子教学及科学都十分重要。香港的科学课程仍只是学习「Animal kingdom」和「Plant kingdom」已经不合时宜。科学科老师只根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课程框架教学,亦不足以适应世界急速的变化,应配合新的科学元素(例如Earth Science、Space Science等)。他认为在课程框架内只作10%的修改是作用不大,应加入新元素与世界接轨。

戴希立校长认同课程可能不止「微调」,如果香港要成为创科及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不可以只依靠STEM加一个英文字母「A」改为STEAM,便可达致文化与科技放在一起,必须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起,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国家发展。(三之一)

津贴小学议会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